油车终端价大跳水,背后是信任和售后的塌陷
前阵子陪表哥去看车,他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嘟囔,“现在凯迪拉克都快成白菜价了,奔驰C二十出头也能拿下?”我还记得几年前他咬牙买个合资B级,都觉得自己“上档次”。这几年变化是真快。那天我们在展厅转了一圈,销售小伙儿说话都没底气:“您要是今天定,我再给您多申请点优惠。”可不是嘛,以前哪有这待遇。
群里老王半夜发语音,说他去年20万提的车,现在一查行情直接跌两万,还不算年底清库存那波。他憋屈得很,“早知道再等等呗!”这种事儿其实不少见。就像师傅常说的,“价格掉得比下雨还快,这谁受得住?”隔壁邻居老周本来想换辆新SUV,看了几轮降价新闻后死活不敢动手,总怕买完又被割韭菜。
有时候我真怀疑,这样玩下去品牌还有啥价值?你今儿花高价买的东西,下个月就能打骨折卖,那以后谁还敢推荐自家亲戚朋友入坑?更别提经销商那些苦水。我听一个做渠道的小哥抱怨:“库存压着没人问,公司让我们拼命冲量,可客户全在观望。”怪不得去年光4S店退网就四千多家,大部分还是油车品牌。这么算下来,全国3.7万家4S店,一年倒闭十分之一,你品品。
其实最麻烦的是售后这一摊子事。之前跟修理厂的刘师傅喝茶,他直摇头:“现在很多油车电子化厉害,小毛病你找外面修行,但变速箱、ECU、电控系统这些,不回原厂根本搞不定。”有次我的老帕萨特电路板坏了,小店连检测仪都插不上,只能拖回4S等配件。可要是哪天附近4S关门,人手又缩减,那保养、质保延续、程序升级这些琐碎活计,全成难题。
还有个冷门配置段子——听群友吹牛,说某款中配加装HUD抬头显示,结果玻璃贴膜时把感应器遮住,每次开机报错,还非得回原厂消码。这种事街边小铺压根处理不了。不少人以为自己可以省心省钱,其实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最近身边好几个朋友吐槽二手市场。一台刚跑三千公里的新轿车,本来想着换电动车补贴划算点,结果收购商直接砍到新车裸价以下。“你18万买来的,人家16万促销卖,你让我17万能收吗?”旧货贩子也是生意人,不会做亏本买卖。有些车型甚至传出“新款上市旧款无人问津”,连拍牌照的人都懒得搭理。我看朋友圈有人晒订单截图,一台主流合资SUV半年内贬值五六万元,比以前可狠多了。
顺带插一句,有位维修技师私聊过,说现在不少燃油车型维保周期被厂家悄悄拉长,比如空调滤芯从1.5万公里改2.5万才建议更换,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滤芯黑成炭块”照片群里传疯,也没人管。他叹气:售后利润薄了,再加上人员流失,新人培训跟不上,有时候客户投诉只能拖字诀敷衍过去。这种现象放以前想不到吧?
还有驾驶体验上的微妙落差。有辆日系紧凑型轿车,据说最新批次减配取消副驾座椅高低调节功能,本地论坛炸锅,可厂家客服只会推给供应链调整。“将就用吧”,销售嘴硬劝慰,却架不住老司机们吐槽声浪越来越大——便宜归便宜,用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
最后扯远一点,上个月看到市区限号政策调整,好几个出租司机抱怨自己的燃油老捷达越开越赔钱,新政出台后订单锐减,还赶上二手行情跳水,只能咬牙坚持。但也有人盼着再等等,看还能不能捡漏入场,多半还是心里没底:怕今天捡漏明天变接盘侠罢了……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微信群讨论及维修技师口述片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