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在网上刷到了一些特别科幻的卡车照片,标题起得也很吸引人,说什么“变形金刚”照进现实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又是哪个公司为了宣传搞出来的噱头吧?
毕竟电影里的擎天柱、威震天,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
但这次,事情可能还真没那么简单。
这个被称为陕汽版“威震天”的大家伙,叫“曜灵Ⅱ”,它背后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一款概念车,更是咱们国家,特别是陕西省在汽车工业领域,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方面取得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这台未来卡车,以及它背后那股正在崛起的“陕西力量”。
先说这台车本身,它最颠覆人三观的地方,就是它压根没有驾驶室。
对,就是司机师傅们平时吃饭睡觉的那个车头,整个给取消了。
这个设计可不是为了看着酷炫,而是基于对未来物流运输模式的深度思考。
未来的长途货运,大趋势就是无人驾驶。
既然不需要司机坐在车里了,那保留一个空荡荡的驾驶室不仅占地方,还增加车重和风阻。
把它拿掉,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根据陕汽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么一来,整车的载货空间能增加整整38%。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以前一趟车能装100个箱子,现在就能装138个,多出来的这38个箱子的运费,对于物流公司来说,几乎就是纯利润。
这笔账,谁都会算。
更绝的是它的一个叫“背车转运”的模式。
咱们都知道,长途货运有个很大的成本痛点,就是空车返回。
比如三辆卡车从西安拉货到上海,卸完货要空着跑回西安,这一路上烧的油、交的过路费,都是净亏损。
而“曜灵Ⅱ”的解决方案就像玩“叠罗汉”。
三辆车里,一辆变成“母车”,另外两辆“子车”收缩折叠一下,像货物一样被背到母车上。
这样一来,原本三辆空车返程的成本,就变成了一辆重载车的运输成本,一下子就省掉了两辆车的燃料费和路桥费。
这种模式如果能普及,对整个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当然,肯定会有人担心,没有司机在车上,这玩意儿在路上跑能安全吗?
万一出点什么状况怎么办?
这就要说到它的智能化了。
这种无人驾驶卡车,背后有一套极其强大的智能调度系统在支撑。
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超级大脑,可以根据货物的分布情况、实时的道路状况以及任务的紧急程度,来智能地安排每一辆车是去单独拉货,还是进行甩箱作业,或者是启动“背车”模式。
同时,在后方的控制中心里,会有远程安全员,就像机场的塔台管制员一样,一个人就可以高效地监控着多辆在途的车辆,确保它们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地安全运营。
这背后依靠的是陕汽这些年埋头搞自主研发积累下来的技术实力,光是相关的授权专利就有260多项,这可不是画饼充饥,是真金白银投入换来的技术底气。
说完了这台充满未来感的卡车,咱们再把视野拉开一点,看看它为什么会诞生在陕西。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陕西是黄土高坡,是历史文化名城,跟高精尖的汽车制造业似乎不怎么沾边。
但现实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如今,有一个非常响亮的数据:全国范围内,平均每卖出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陕西造”。
这个成绩,让陕西一跃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绝非偶然。
陕西省很早就把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重卡,定位为全省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
并且推行了一种叫做“链长制”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省里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产业链的“总负责人”,从上到下地协调资源、解决难题,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这种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使得陕西的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0年,陕西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还不到6万辆,而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近120万辆,短短几年时间翻了将近20倍,年均增速超过110%,直接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仅仅前7个月,全省的汽车产量就已经突破了108万辆,比去年同期提前了一个月,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就达到了74.3万辆,位居全国前三。
如此亮眼的成绩,离不开一批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
大家熟知的比亚迪,它在陕西的生产基地,产量已经占到了其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是比亚迪版图中最重要的一块。
吉利汽车在西安和宝鸡的工厂也是开足马力,为陕西的汽车产量贡献了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像陕汽这样的本土老牌劲旅,也在新能源的浪潮中成功转型,焕发了新的活力。
今年前7个月,陕汽的新能源产品产量同比猛增了202.1%。
不只是整车厂,像法士特、汉德这些在变速箱、车桥领域鼎鼎大名的零部件企业,也都在向新能源方向大步迈进,产量增速同样是以百分之一二百的速度在增长。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健康的产业生态。
它不是一两家企业在唱独角戏,而是由整车龙头、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科研机构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产业军团”。
目前,陕西汽车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经提升到了54%以上,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零部件都可以在省内采购,这大大增强了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大量的投资也正在涌入这片热土,仅2024年以来,就有超过200个汽车领域的项目在陕西落地,总投资额超过了1000亿元。
所以,当咱们看到陕汽推出“曜灵Ⅱ”这样科幻的未来产品时,就不应该感到意外了。
这正是陕西厚积薄发,从一个传统工业基地,向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汽车产业高地华丽转身的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