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传闻一直说,是上海有一家公司在控制丰田埃尔法配额的生杀大权,决定了这款车在中国的价格涨跌。到底有没有这家公司?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先看事实。埃尔法在日本就是一台中高端家用 MPV,入门价格折合人民币二十多万,出租车和机场接送车常见得很。但一旦来到中国,它就摇身一变,指导价高达 89.9 万,还长期加价才能买到。这种溢价从来不是产品价值决定的,而是供给关系的操盘结果。
传言所指的“上海公司”,多半是指上海外高桥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2016 年,它确实拿到全国第一张平行进口汽车 CCC 认证,成为平行进口通道的合法平台。但平行进口只是边缘渠道,在“国六”切换后规模萎缩,更不可能成为丰田官方总经销。把它理解为“控制埃尔法”的幕后黑手,是以讹传讹。
真正的总经销是谁?答案写在官方文件里——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TMCI)。它是丰田在中国的总部窗口,也是丰田进口车的总经销商。
包括埃尔法在内,所有进口丰田车型都由 TMCI 统一管理,进入中国市场后再通过广汽丰田经销网络销售。你在各地广汽丰田 4S 店看到的“进口埃尔法”,背后的供货方就是 TMCI。
换句话说,丰田在中国进口车市场的“阀门”掌握在自己手里。它选择只引进顶配版本,严格控制数量,以维持稀缺性。广汽丰田渠道则进一步设定“配额+考核”机制,经销商要想拿到一台埃尔法,就必须完成几十台利润极薄车型的销量任务。这样的绑定,使埃尔法成了渠道的利润筹码,一台车能对冲几十台赔本货,所谓“加价王”就此诞生。
再看经销商的角色。核心经销商集团虽然没有决定权,却掌握分配权。它们在接受 TMCI 与广汽丰田的配额后,再进行二次分配。于是,消费者听到的“配额难拿”“必须配套买其他车型”这些话术,正是经销商在转嫁压力。在这样的机制下,价格虚高是必然结果。
这也解释了为何一度流行“安利捷是全国总代”的说法。安利捷作为丰田在华的最大经销商集团之一,确实有较强的议价权,但它并不是总经销,更不具备“全国唯一”的资格。它的角色,是在体系内扮演重要分销商,而非操盘者。
那么,当加价幅度从 30 万骤降到 2.75 万,为什么会被媒体称为“崩盘”?原因很简单:真正崩的是经销商的盈利逻辑。过去一台埃尔法的溢价能覆盖几十台走量车的亏损,经销商拼命抢配额;现在只剩 2.75 万,利润空间不足以维系渠道生存,靠埃尔法续命的时代结束了。
所以,江湖传闻的“上海公司”只是平行进口的残影,真正的幕后黑手从始至终就是丰田自己。通过 TMCI 控制进口阀门,通过广汽丰田体系绑定配额,经销商再层层加价,才造就了埃尔法在中国的荒诞神话。如今加价幅度骤降,不是某个神秘公司倒下了,而是整个渠道溢价模型土崩瓦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