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监管部门正在酝酿汽车全行业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此消息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如果该规定真的实施,后续国内销售的新车将不再出现全隐藏式门把手,同时可能会给车企一年的过渡期,预计 2027 年 7 月正式执行。那么,全隐藏式门把手究竟怎么了,为何会面临被禁用的局面呢?今天,咱们就来唠一唠。
曾经的 “宠儿”,如今争议不断
隐藏式门把手这几年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设计中可是相当流行,主要分为 “杠杆式” 和 “电控弹出式”。它刚出现时,那可备受车企和消费者青睐。从车企角度看,它让车身线条更流畅,大大提升了车辆的外观美感,满满的科技感与高级感,能为车辆颜值加分不少,在营销宣传中也能作为一大亮点,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开车门时那种独特的仪式感,以及与车辆更强的交互感,让人感觉十分新鲜。而且,隐藏式门把手与车身齐平,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阻系数,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增加续航里程。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全隐藏式门把手,争议声不断。其中,安全隐患问题最为突出。在一些交通事故中,全隐藏式门把手的表现实在令人担忧。比如,当车辆遭遇碰撞导致电源切断时,电动式的全隐藏门把手由于高度依赖车载电路,很可能完全锁死,车门无法打开。像 2024 年山西运城问界 M7 的事故,救援人员就因门把手控制器断电失效,只能被迫破窗,这大大延误了黄金救援时间。在美国,特斯拉 Model S 也出现过类似事故,甚至导致了人员伤亡。另外,全隐藏式门把手通常隐蔽无明显标志,在紧急情况下,车内人员自救以及外部救援人员施救时,都很难快速准确地识别操作,从而延误宝贵的救援时机。
极端环境下,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除了安全隐患,全隐藏式门把手在日常使用中,尤其是在一些极端环境下,使用体验也非常糟糕。在北方的冬季,低温常常导致门把手被冻住,车主们常常需要用热水解冻,甚至反复敲击,才能打开车门,这给车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有些全隐藏式门把手采用触控感应式设计,存在夹手风险,特斯拉 Model 3 等车型就曾出现过因误触导致手指受伤的情况。而且,隐藏式门把手的结构通常较为复杂,由电机、蜗杆、斜齿轮等众多精密部件组成,随着使用时间增加,传动机构的物理磨损也会增加,故障率相对较高。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22 - 2024 年新能源车 “车门把手故障” 投诉量超过 450 宗,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无法弹出、异常弹出等问题成为用户抱怨的重点。
政策规范,汽车设计回归本质
面对全隐藏式门把手诸多的问题,监管部门出手规范是必然趋势。早在今年 5 月,工信部就正式立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提出要从安全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设计规范。此次关于全隐藏式门把手或将被禁用的消息,更是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汽车设计不能只追求外观和科技感,安全与实用才是根本。如果该规定实施,车企们需要在一年的过渡期内做出调整,比如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或者回归传统门把手设计,并且必须带有机械冗余,以确保在各种情况下车门都能正常开启。
目前,已经有部分车企开始行动。例如近期上市的问界 M8,采用了半开放式门把手设计,兼具电动感应、电容触控和机械拉手三种开启方式,基本可以覆盖各种场景。同时,通过独立电源冗余和物理机械结构提供双重保障,确保碰撞后门锁系统仍可响应,避免因线路损坏导致救援延误。这一设计调整,正是车企对市场需求和安全要求的积极回应。
全隐藏式汽车门把手从备受追捧到可能被禁用,给整个汽车行业提了个醒:汽车设计创新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牺牲安全和实用为代价。只有将安全放在首位,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汽车设计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对于这一规定,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