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那天,豪华区展台前站了不少人。一个穿着得体的中年人刚从某传统豪华品牌展台走出来,销售还在后面追着递名片。他转身钻进隔壁的新能源展台,在一台黑金色的混动车前停了很久。
我当时正好在那儿,听见他问了句:“这车真能跑进3秒2?”
工作人员笑了笑,递过去一份实测报告。
这场景,搁五年前根本不可能出现。那会儿混动车的标签就是省油、便宜、买菜。现在倒好,直接冲着百万级去了。
四月份的时候,销售圈子里流传一个段子。说有客户去看车,预算一百来万,原本奔着揽胜去的,结果被拉去试了台新出的混动。试完之后坐在车里不说话,过了五分钟才来一句:“这还让不让传统豪华活了。”
段子归段子,但市场确实在分化。二三十万的家用混动,依然是走量主力,续航能跑一千多公里,充电桩随便找。可突然之间,又冒出来这么一批,三电机、800V平台、麒麟电池全套配齐,零百加速直接进4秒。
800V这东西,以前在纯电车上算高配,充电十分钟能补三四百公里。现在混动也开始上了。我上个月陪朋友去试驾,充电时才发现,普通桩根本带不动,得找专门的超充桩。这就有点麻烦,不是每个服务区都有。
三电机的布局更夸张。前轴一个,后轴两个,这配置以前只在超跑上见过。动力是够了,但成本也上去了。朋友圈里有人算过账,光这套电机系统,成本就得十几万。车企敢这么干,多半不是为了走量,是为了立人设。
智驾方案现在分两派。一派往死里堆激光雷达,四颗起步,探测精度没得说,但成本摆在那儿。另一派直接砍掉,全靠摄像头和算法。我两种都试过,市区开没啥区别,真正见高下的是高速和复杂路口。
不过风向好像在变。最新的玩法是“无图化”,不靠高精地图,完全实时感知。这么一搞,激光雷达就没那么重要了。有些车企已经把它做成选装,基础版纯视觉,要稳定性就加钱。
电池这块儿,现在确实比以前扎实多了。针刺、挤压、火烧,这些测试都是基本操作。我一哥们儿在修理厂干了十几年,前两天跟我说,现在的电池包,保护做得太到位了,热失控之后能撑半小时以上。
车身用料也在升级。热成型钢的比例越来越高,有些能到八成。这种钢材硬是硬,但贵啊。我看过几个碰撞视频,同样的速度撞上去,车身变形量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百万级的混动车,瞄准的客户群很明确。商务接待、家庭长途,后排空间做大,座椅能放平,车载冰箱、降噪玻璃全给配上。有朋友开过一次长途,跟我说高速跑到120,车里还能正常说话,噪音跟在家客厅似的。
竞品之间现在不光比参数了,更多是技术路线的较量。有的走纯电混动,主打性能;有的做增程式,续航能跑两千公里;还有在研发固态电池的,但那是后话了。
这波混动往高端走,背后可能还有别的考虑。新能源补贴在退,纯电车的价格优势没以前明显了。混动车没有里程焦虑,对那些经常跑长途又想尝试新能源的人来说,可能是眼下最合适的选择。
话说回来,百万级的混动能不能立住,还得看后面。这个价位可选的车太多,传统豪华品牌的油车,打磨了几十年,底子在那儿摆着。新势力想抢份额,光有技术不够,品牌、服务、保值率,这些才是长期的事儿。
上海车展那天回来的路上,我又想起展台前那个中年人。他最后有没有下单,我不知道。但市场正在变,这是肯定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