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卖爆了,“蔚小理”卖不动了
这几天,一组新能源汽车数据十分引人关注。
第一组数据来自被称作“新能源御三家”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在4月份的销量,它们的销量分别为2.39万辆、4.04万辆、1.67万辆。与3月销量相比,环比下降幅度在20%-40%左右。
三家企业都在强调,销量下滑是供应链出现问题所致。特别是理想汽车,由于其80%的供应链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销量降幅最为明显,达到了40%。
第二组数据来自比亚迪。4月份,比亚迪新能源车型的销量突破38万辆!1-4月累计销量达到138万辆!同比增长21.3%。
这就不禁让人感到好奇,同样都是生产新能源汽车,将科技、时尚、智能挂在嘴边的“蔚小理”,为何会被看似“土里土气”的比亚迪远远甩在身后呢?
从4月份的数据来看,比亚迪对“蔚小理”的领先优势极为显著。甚至有自媒体称,“当前制约比亚迪销量的唯一因素就是产能”。
比亚迪与“蔚小理”在本质上属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比亚迪专注于产品打造,坚持自主研发,构建了全产业链布局;而“蔚小理”则模仿特斯拉,充当组装工厂的角色,大力开展品牌营销活动。
以比亚迪和蔚来为例。比亚迪带有一种理科生的特质,其老板王传福出身技术领域,在创业初期,常常在生产线上忙碌,思考着如何提升产能与产品质量。王传福不热衷于包装,曾有股东建议他更改比亚迪的名字,以重塑品牌形象,但他认为如果产品不过硬,即便品牌塑造得再好也无济于事。王传福在接受采访时,还曾公开表示比亚迪这个名字是随意取的,“当时深圳的创业公司众多,寓意好的两个字、五个字的名字都已被他人使用,我们索性就取了三个字,比亚迪这个名字比较独特,没人用,感觉挺好的”。
蔚来则充满文艺青年的气息。蔚来汽车极为重视营销与品牌打造,对外高调展示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牌形象。这与老板李斌的互联网从业背景密切相关。在互联网行业,底层技术往往相差无几,比拼的关键就在于营销,谁能赢得用户的认可,谁就能占领市场。若与李斌探讨技术问题,多少有些勉为其难。
李斌采用了一套颇为巧妙的营销包装手段。首先,他将蔚来的品牌定位为“BBA级”,这无疑是在向购车者暗示“购买蔚来等同于购买BBA”,并且把汽车的外观设计得十分精美,以此满足一二线城市中产白领的虚荣心。其次,在创业初期,蔚来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打造服务体系,培养出了一批忠实的核心粉丝,借助他们的口碑为蔚来进行广泛宣传。但这种超值服务难以长期维持,最终演变成了每年收费数万元的增值服务,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
美国投资人曾将蔚来视为“中国的特斯拉”,受此影响,蔚来股价曾在一段时间内大幅上涨。再加上营销方面的成功,蔚来汽车在一段时间内销量增长态势良好。然而,受到去年全球“缺芯”以及今年疫情的冲击,蔚来脆弱的供应链不堪重负,达到了极限,陷入了无法交付产品的困境,组装线甚至都无法全速运转。
对比一下比亚迪和“蔚小理”的供应链模式。
比亚迪选择构建全产业链布局,在芯片、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均有深入涉足。其电池是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电机为自研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控则是自研的SicMosfet。尤其是在电控所涉及的芯片方面,比亚迪自建半导体工厂,将车载芯片从材料、单晶、外延、封装到测试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自身业务范畴。实际上,车载芯片所需的技术水平并非极高,虽然没必要过度夸赞比亚迪的芯片技术,但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值得同行深入思考。
相比之下,“蔚小理”除了车载系统之外,硬件方面绝大多数依赖全球供应链,自身仅拥有几条组装生产线和一批软件工程师。依赖全球供应链具有一定优势,能够采购到全球最顶尖的零部件,从而组装出性能卓越的新能源汽车,特斯拉走的也是同样的发展路径。既然特斯拉能够取得成功,“蔚小理”依葫芦画瓢,似乎也存在成功的可能性。
可是如今,全球供应链出现了问题,一片芯片的价格从几十元被爆炒至两三千元,而且还不一定能够顺利买到,这就导致“蔚小理”陷入了困境。造车成本急剧攀升,产能受到严重限制,前端不敢轻易接单销售,后端又无法顺利生产制造。4月中旬,何小鹏和余承东曾表示,如果不尽快开放上海的供应链,今年众多车企都将陷入艰难处境。这恰恰生动地体现了依赖全球供应链体系所面临的风险。
比亚迪和“蔚小理”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从短期来看,“蔚小理”似乎更占优势,它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采购零部件,况且现在汽车零部件的关税较低,仅为6%,从海外进口最先进的零件,便能制造出优质的汽车。同时,还能省下建设工厂的资金,将其用于开拓市场、投放广告、争夺客源。
但从长远视角分析,比亚迪的模式优势更为突出,其供应链稳定且可控。等到工厂形成规模效应后,零部件成本将不断降低,进而带动整车价格下降,获得更大的成本竞争优势。就拿当前的情况来说,有换车意向的消费者想要支持“蔚小理”,但无奈这些企业没有现车可供销售,让粉丝们空有支持之心却无处施展。
实事求是地讲,比亚迪的模式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在比亚迪布局全产业链的初期阶段,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在此后的每一年,为了扩大产能,都需要持续追加投资。工厂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产能不断提升,资本持续投入”的过程,不能因为今年经营状况良好就加大投资,明年情况不佳就停止投入。一旦停止投资,就意味着产能停滞不前,将会丧失成本优势。倘若比亚迪的资金在某个环节出现断裂,整个企业可能瞬间崩塌。
许多欧美经济学家并不看好比亚迪的模式,根源在于传统的大工业模式下,风险集中于一家工厂,不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如果将比亚迪的芯片、电机、电池业务交由其他专业工厂来承担,风险得以分散,专业化程度和社会生产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这其中蕴含了一个经典的问题:一家企业的边界究竟应该划定在哪里?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探讨,本文在此就不展开详述了。
比亚迪单月销量超过38万辆,而蔚来、理想、小鹏尽管广告铺天盖地,销售电话不断拨打,三家企业的销量总和却还不到8万辆。“御三家”尚且面临如此状况,众多实力不及它们的新造车企业,现实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比如近期广告投放力度极大的零跑汽车。此前它一直默默无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毫无存在感,由于正筹备IPO,开始疯狂发布软文,大肆宣传自身的技术以及车型是多么受欢迎。今年4月,零跑汽车的交付量为4.1万辆,超过了“蔚小理”,但与比亚迪相比,仍存在34万辆的巨大差距。不过,这并不妨碍零跑汽车偷换概念,有一篇软文标题为《造车新势力4月销量大洗牌,零跑首次夺冠,蔚来理想表现不佳》。仅销售了4.1万辆的零跑汽车怎么就夺冠了呢?原来是看跟谁比较,与蔚来、理想、小鹏这三个品牌相比,零跑在这四个品牌中销量最高,自然就成了“冠军”。但在整个销量榜单上,还有五菱、比亚迪、特斯拉、长城等众多车企,遗憾的是,它们都不在零跑所选取的对比范围内,这就好比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当前,传统燃油车巨头纷纷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无论是宝马、奥迪、奔驰等国际品牌,还是长安、吉利、一汽、东风、上汽等国内车企,都已推出新能源车型。此前,由于燃油车是它们的主要业务且利润可观,所以对新能源领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如今形势已然不同,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只是时间问题。国内外那些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年技术积累的车企,一旦全力投入新能源领域,它们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绝非“蔚小理”仅仅在车内配备智能系统、安装大屏幕、设计漂亮车壳所能比拟的。关键还是要看硬件实力,没有强大的硬件支撑,连汽车都无法制造出来,那就真的沦为只靠宣传文案(PPT)造车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