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刚下班的你,正斜倚在自家的沙发上刷着手机,突然看到热搜上窜起一条新闻:零跑汽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标题下还挂着“限制高消费”四个字,让人不免联想到吃喝玩乐也要缩水,老板的高铁票都要换成二等座。大屏上,另一条新闻紧跟着跳出来——上海楼市“好房子”新政出台,尺寸放宽、材料升级,开发商们像被下了魔法咒似的,纷纷开始琢磨怎么把90平方米的老鸽子笼,变身成120平方米的“改善范本”。
这些新闻挤在一起,场面有点像两个小偷在夜色里碰头,一个拎着钥匙想进屋,另一个刚被追债堵在胡同口。作为旁观者,我习惯性地摁住键盘三秒,像法医一样,托着下巴,细细审视这些符号背后的故事。
先说零跑汽车这事。中国的新势力造车品牌里,各家公关法务如同练习“铁头功”,数据显示,哪家有点负面舆情,立刻拳打自媒体、脚踢评论区,“只许成功,不准失误”。然而,法律系统总不吃这一套。你再厉害,碰上白云区法院的硬章,也得排排队,认命。
失信被执行人,对很多公司来说是无法承认的“脏点”。零跑汽车被挂上名单,原因不复杂:旗下子公司凌跑汽车商贸拖欠广州首汽汽车服务公司三百多万,里面包括租金、购车款和违约金。一纸生效的判决书,好像系统里一枚精确的弹头,砸进了造车新势力的亮丽海报。零跑不得不戴着“连带责任”的帽子,回应说其实钱已经都还了,剩下车辆过户问题还在协调。公关稿一出,想把锅拍平,还是留下了痕迹。生意场上的“体面”,有时候就是被强制执行的勒令,一点点剥下来。
讽刺的是,就在新闻刚发酵时,零跑汽车刚刚拿下了“百万辆下线”的荣耀,市值飚至近一千亿港元。高光时刻,却突然被株连进失信名单,如果把行业的高压锅盖子比作公关能力的话,盖子一旦憋不住,该冒泡的时候也拦不住。当风险和丑闻成为公开信号时,行业的天花板已经开始漏水了。很多人觉得,这些小事情,早晚会发生。只不过,等体面常态化的时候,早就晚了——房企的转折,就是现成的教科书案例。
眼下,楼市的大戏也没消停。上海规划局发布新政,鼓励小区出入口设公共设施,提高建筑限高,外立面材料升级,还特意说明饰面层不计入容积率。简单点说,上海也要搞“好房子”了。比北京晚半年,依然难掩诚意:政策直接把“7090”限制撤销。很多人或许不知道,“7090”是2006年住建部出台的硬性规定,要求新房里,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要超过70%。这些年来,开发商为了迎合政策,拼命造些又小又窄的单元,一个套间硬塞一家三口,旁边刚够堆洗衣机和晾衣杆。
政策一出,开发商们纷纷拍手叫好,终于可以不用把鸽子笼硬生生塞进正经小区里了。为什么之前不造“好房子”?其实答案很现实,土地财政、人口结构、市政压力、开发商杠杆,一环扣一环。好房子等于更多成本,加不加钱,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有当存量房真卖不动,高端改善需求被挤压到无路可退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上新政。这一次,上海将小户型放宽到120平方米,暗示不仅是政策升级,更是市场对信心的倒逼。
冷静分析,楼市和车市正像两只巨大的晴雨表,把国内信用扩张和消费冷热,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如果说楼市是国家信用和家庭资产的底盘,车市就是中产阶级的流动标签。如今这两口晴雨表,外表看起来依旧光鲜,里面却隐隐出现了水雾和裂痕。
很多读者喜欢问:“是不是该悲观了?”我只能说,无须情绪化,但不能自欺。失信丑闻和楼市新政,不是一场简单的公关危机,也不是开发商突发的“良心觉醒”,而是市场逼着所有角色一起调整认知和底线。当行业的压力已经无法再掩盖时,政策也只能转向。至于国家的态度和能力,旁观者都心里有数,不必多说。最可怕的,是一边装作没问题,一边掩盖风险,拼命“粉饰太平”。一旦问题暴露,那就是释放压力前的最后信号。
这场大戏,最终会怎么落幕?按道理,有矛盾,有调整,是利好。对于那些苦苦熬着的普通家庭和企业,这样的信号,值得重视。只有在大环境逼不得已的时候,政策和市场才会真正开始修正。与其担心,不如冷静观察,一步一步看清变化,把内心的小算盘收起来,别被数据和媒体牵着鼻子走。
谁先看到信号,谁先明白变化,谁就有机会站在风口等雨来。不信?等到下个月,看看上海的新房是不是真能卖得出去,看看零跑能不能顺利过户,剥开体面之后,日子依然要继续。
最后给大家留个问题:在变局之下,是该相信政策能兜底,还是该提前做好自己的风险安排?楼市车市这口锅,还能撑多久?各位怎么看?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394篇原创文章。全文完,欢迎点赞评论。)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