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刷到这则消息,鸿蒙智行智界R7和新S7冒着高温疯狂预热,连“惊喜价”都扔到手里,外加首发的“语音控车”加“隔窗对讲”两大新技能,预售价还说得滴水不漏,从25.8万起步,顶配超30万的样子,你说现阶段纯电轿跑能玩出什么花?好家伙,车圈新势力还是要在科技这口“井”里埋头使劲挖金。
直白讲吧,一听“智界R7”“新S7”俩名字,估计很多圈外人一时间会有点懵,这啥玩意?真车还是家电?别急,这就是华为鸿蒙智行接手下的代表作,纯电轿跑新物种——看样子厂家该押了狠大的宝你信不信?他们隔三差五卷造型、拼内饰、秀加速,可是这一次,好像主打另一个点——语音和对讲,不仅是在车内玩语音,那叫个“车外控车”,还整了个隔窗喊话?你会觉得诶,这不就是科幻电影里的智能小助手吗,现在真上手了?
说实话,过去车企们都在堆马力、卷内饰、卷豪华感,后来纷纷转身干智能驾驶,尤其是搞自动泊车、自动变道那一套,年年都说自研、创新,可大部分车的语音…嗯…体验勉强算刚及格。你冲着车子喊一嗓子,半天才搭理你,有时候还误把导航当收音机,气得人想砸方向盘。可是你看“车外控车”,这个事儿就新鲜了啊。人都没在车里,只要人还在车子旁边,甚至不需要拿钥匙掏手机,直接嘴巴动一动——“开后备箱”“关天窗”“鸣喇叭”——全都听你的,家里的小孩、宠物忘在车里,你都能隔窗吼上一句“快下来”,十分“家长”的即视感。
有一说一,这场面有点意思,但你要问一句:实用?真的能打?还是噱头还是真本事?现在大家都很警惕厂商给的“第一时间体验”,片面效果宣传看得花里胡哨,等真正用户上车、开久了会不会出现延迟、误识别、烂尾更新,这才叫一场大考。
定价那块也不是白给:25.8万的起步价,说高不高,说低不低。隔壁比亚迪、蔚来、小鹏都在狂卷价格战,这时候智界摸着良心抛出“先降一万”的戏码,是不是从一开始定价就够“高”了?或者纯粹想让韭菜割着也感觉爽一点……呃,这种心态你懂的。不想让你觉得亏,提前把降价说出来,先把用户心理值拽住——“不买肯定要涨价!”网友们一琢磨,想必又得爬贴子里吵上一晚上。
再说说“语音控车”和“隔窗对讲”这两个新武器:坦白地讲,车内语音早几年搞得都泛滥了,有品牌让语音助手变成烂大街的笑话,连“你好神马”的段子都能刷屏。结果现在华为系统站出来,吹车外控车这事,说体验最好,我第一反应是,得,等网友实测——不然都是PPT吹牛。
但转头一想,车外语音控车的确有很多现实场景。比如你双手捧着大包小包,钥匙在兜底哪里掏不到,这时候直接对着车张嘴,指令下达就能开门,确实便利。又比如有那种智能泊车后,车子距离边上近到你都下不来,车外喊一声“开门”,全自动拉开,好像也挺高端。以前只有科幻片里有,结果华为真敢第一个吃螃蟹?别的厂商估计要抓破脑袋跟进了。
另外,”隔窗对讲“也是个挺接地气的小设计(你看,这类功能一旦变普通,保准隔壁家跟风加快研发)。场景啥的相信大家可以脑补:有长辈在外面递东西,小孩在车里哭得稀里哗啦,你直接用车外对讲喊话,省得开车门落灰进风。再大点想象空间,比如搞外卖、叫快递、路边泊车临时沟通,也简单。不过你懂得,咱这些科技屌丝其实更关心它实际效果——这对讲噪声环境下灵不灵?外头电钻狂响,能不能识别人声,说不定等体验官测完,网上又要一轮“真香/打脸”轮番轰炸。
不得不提,智界这波操作已经把智能化武器的牌打得挺全了。光降价不够,还得在科技感上后发制人,本质就是要引诱消费者,先买为敬。不然你试想,比亚迪要真全面智能了、蔚来小鹏都来抢饭碗,到头来竞争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更懂用户之心。
不过也别高估这次创新所能带来的颠覆性。说到底,“语音控车”和“对讲”说穿了也就是硬件+软件组合把人慵懒的需求再懒化一次,让大家都不用手动,只需张嘴。想想看,科技派车企不就是靠着人性小懒捉住用户心吗?可惜,不是所有创新都能成为刚需,比方地图导航语音真火,天天都得用;可某些助手,初体验刺激,真正过了半年,用没用、频不频繁,还得回归到日常需求——你说这是黑科技?有点像“半步云端”,七分炫技,三分真提升。
再聊聊影响,智界这波不出所料肯定会让其他友商坐不住。过往谁家新功能爆火,不是马上上新车“山寨”一番?搞不好下半年,你在比亚迪、小鹏也会看到类似“外语音对讲”刷屏,无非是秀谁先上量、谁更好用、谁bug少一点,智能汽车圈的卷,已然众所周知。这波热闹才刚起头,接下来网友的“真账本”——也就是实际车主体验——才叫关键时刻。到时候论坛热帖又得多出一堆“语音对讲翻车记”or“谁谁谁押对宝”的爽文。
咱从普通人心理再溜达一圈,这年头,买车是件大事,科技感只是锦上添花。很多人关心的其实就是那句话:“实不实用,坑不坑人,有没有漏水和异响,坏了能不能免费修?”功能再拉满、语音再神奇,一出毛病挡也挡不住吐槽潮水。当初蔚来的一键泊车、比亚迪的自动车位记忆不一样被吐槽么?人生就是如此,喜新厌旧、尝鲜也上头,三个月后,谁家体验稳定、售后三天到位,才是主战场。
说到底,这轮智能化还能翻出多少花,不是看谁堆料多——是要看玩法究竟真不真、用户体验到底好不好。你要说智界R7、新S7要靠语音控车和对讲打江山,或者直接“掀桌子”重画格局,那多半是厂商一厢情愿。技术升级、功能翻新,但真正“改写未来生活”的创新,还得交给时间,交给千千万万个开着新车、偶尔尝鲜又不得不回归日常的平凡用户。从美好想象到实际落地,总有道坎要迈过去。
反过来看,汽车行业就是这样一个怪圈——当所有人都在投身智能化、卷体验,到头来比拼的其实是扎扎实实的工艺、售后、口碑、信赖度,而不是一顿PPT和发布会的表演秀。但不得不承认,厂家花心思做产品,鼓捣新功能,是躲不过这场用户“眼眶里的战争”的,有流量就是生产力,有关注就是胜利。剩下的,交给卖场、交给网络,再看谁撑得住,再看用户会不会买账。
说着说着,突然有点想笑,这年头选车,跟谈对象似的——外表看着得体,内在也别掉链子,关键还要“会说话”“能互动”。厂家就像是热情表白的恋爱达人,用户在一边细心观察“你吹牛还是真本事?”,谁要露馅了就等着被翻旧账。不过话说回来,科技带来的便利感,谁不盼着呢?今天是语音控车,明天没准就有全息助手、脑波控制上车了,噱头与实用兼备,方才叫王道。
话又说回来,你有没有幻想过,对着自己的车隔着窗喊另一个自己:“快出来吧,别在里面摸鱼了!”这种科技的温柔,这种人性的小幽默,说不准就是明天生活的日常。想嘛,车子越来越像伙伴,与你对话、陪你出行,久而久之,你也许真会对它喊上一句:“懂你,真好”。但最后嘛,还得看体验,咱不是冲着炫耀买车,又不是盲目为创新埋单,要的还是靠谱和真用,有啥说啥——这年头谁还信过度宣传?笑而不语才是日常。
其实说到底,这场智能化浪潮,谁先给用户带来切实的生活变化,谁才能笑到最后。剩下的那些“新花样”,不妨留给市场慢慢消化,也许下一波车展,新噱头、真黑科技又来报到;但一年之后,大家讨论的,还是那句口号,“技术为人,而不是人为技术服务”。新车上市,科技繁华,讨论不断,我只想问一句:你会为了“车外控车”而买单,还是觉得这只是新瓶装旧酒?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