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但凡去过车展或者在网上看过新车发布会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现在的新能源电动车,怎么长得越来越像了?
大家的车头都封得严严实实,配上一对细长的日行灯,车里面不是一块大屏幕,就是好几块屏幕拼在一起,好像谁家屏幕小了就跟不上时代似的。
一说性能,个个都是零百加速三秒、四秒,快得让人有点发慌。
看多了之后,心里难免会犯嘀咕,到底什么才算是一辆好车呢?
难道就是谁的屏幕大、谁跑得快,谁就是赢家吗?
如果大家的东西都差不多,那我们消费者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凭什么就要花在你这辆车上,而不是隔壁那辆看起来差不多的车呢?
这个问题,不光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在琢磨,汽车厂家的老总们估计想得头发都快白了。
其实啊,这背后发生的事情,咱们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它在别的行业早就上演过一遍了,简直就像是历史的重演。
咱们可以回想一下大概二十年前,大家去电脑城配电脑的时候是什么情景。
那时候买台电脑,最关心的就是处理器是英特尔还是AMD的,内存有多大,硬盘是多大的。
说白了,大家都是在英特尔和微软搭好的台子上唱戏,核心的零件就那么几家供应商。
现在的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电动车领域,情况何其相似。
你看,智能座舱的核心芯片,大家用的基本都是高通的;智能驾驶要算力,很多高端车型都离不开英伟达的芯片;就算是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也绕不开华为、地平线、Momenta这几家头部供应商。
这不就跟当年电脑上贴着“Intel Inside”的标签一个道理吗?
现在只是把标签换成了“华为赋能”或者别的什么。
当年,戴尔电脑就是靠着网上直销、自己选配置这种高性价比的模式,一下子就把惠普、康柏这些传统大牌给打蒙了。
后来,神舟电脑更是把这套玩法发挥到了极致,直接把最好的配置给你,价格却低得惊人。
这和今天的一些新造车品牌是不是很像?
一上来就是“冰箱、彩电、大沙发”配齐,什么800伏高压快充、激光雷达、城市领航辅助驾驶,把你能想到的高科技配置全都堆上,然后给你一个看起来非常有诚意的价格,让你觉得不买都亏了。
但是,电脑行业后来怎么样了呢?
当大家发现,单纯比拼硬件参数,实际用起来的体验差别并没有那么大,自己折腾半天还不如买个大品牌来得省心省力。
到最后,人们选择的其实是品牌带来的那种放心感,以及一些细节上更舒服的体验,而不是那几个冷冰冰的数字了。
再后来的智能手机时代,也是同样的故事。
大家用的都是安卓系统,核心的芯片也都是高通或者联发科的,摄像头的感光元件也大多来自索尼。
那怎么才能卖得比别人好呢?
手机厂商们就开始在“感觉”上下功夫。
你和相机界的传奇徕卡合作,我就去找另一家巨头蔡司联名;你宣传玩游戏不发烫,我就主打我拍人像照片特别好看;你的手机能和自家的平板、电脑无缝连接,我就努力去兼容更多的设备。
为了显得与众不同,甚至连手机的形态都开始五花八门,有左右折叠的,有上下折叠的,还有人琢磨着要不要搞个三折屏。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当硬件和参数的竞争进入一个瓶颈期,大家都差不多的時候,想要脱颖而出,唯一的办法就是创造一些参数之外的“主观价值”。
这个价值,不是数字能衡量的,它是一种品味,一种感觉,一种能让你觉得“我用的东西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心理满足感。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想彻底摆脱这种同质化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学苹果公司。
从硬件到软件全都自己来,自己研发芯片,自己写操作系统,打造一个别人进不来的圈子。
苹果的A系列芯片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可以为自家的iOS系统和拍照效果进行深度优化,这就是它最坚固的护城河。
我们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理想,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
他们不甘心只当一个“组装厂”,所以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去自己研发芯片。
蔚来的“神玑”芯片、小鹏的“图灵”芯片,就是他们迈向核心技术自研的重要一步。
这种敢于挑战、力争上游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肯定和支持的,因为它关系到中国汽车工业未来能不能真正地挺直腰杆,不被别人“卡脖子”。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研发芯片的难度和投入,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这边我们自己的芯片还没完全发挥出威力,那边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的下一代更强芯片Thor就已经发布了,高通的新款座舱芯片也早早预定了未来几年大部分新车的位置。
这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练成了绝世武功,一出门发现大家已经开始用激光枪了。
更关键的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就像一场豪赌,一旦赌错了方向,可能就满盘皆输。
所以说,单纯依靠智能化、电动化的参数来定义一辆“好车”,这条路已经越来越窄了。
当大家的算力都差不多,加速都很快的时候,“好”这个字的份量就变轻了。
那么,未来的决胜点到底在哪儿呢?
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些我们一度以为要被淘汰的东西里,那就是“情绪价值”和“差异化体验”。
你看今年的成都车展上,真正让人眼前一亮、津津乐道的,反而是几款燃油车。
比如上汽大众的凌渡L GTS,在一众家用轿车还在用1.5T发动机的时候,它直接给你装上了一台高功率的2.0T发动机,价格还很有竞争力。
是,电动车的电机功率可能更大,加速更快,但别忘了,它们身上还背着几百公斤重的电池,开起来总感觉有点笨重。
而一台轻快的小钢炮燃油车,那种人车合一、指哪打哪的驾驶乐趣,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一种价值。
再比如福特烈马推出的1966复古版,它用了几十年前第一代车型的白色格栅、复古轮毂和那种饱和度不高的车身颜色,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充满自由和冒险精神的年代。
这种感觉,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你让一台电动车去做这种复古,总觉得味道不对。
因为它没有发动机的轰鸣声,缺少了那种机械的质感,它天生就和“节能环保”、“城市通勤”这些标签绑在一起,很难让人联想到“野性”和“征服”。
还有那些造型方方正正的硬派越野车,它们为了追求霸气的姿态和宽敞的空间,可以完全不考虑风阻大小。
它们为什么敢这么做?
因为它们烧的是油,有足够的底气支撑它们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去远方”和“全能”上,而不是时刻为下一站在哪儿充电而焦虑。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被视为未来的电动车,因为电池技术的限制,反而把自己给束缚住了。
为了尽可能跑得更远,它们的设计必须千方百计地降低风阻,所以车身越来越圆润、越来越相似,使用场景也大多被局限在城市通勤和周末家庭出游上。
反倒是被很多人看作是“过去式”的燃油车,因为卸下了“必须代表未来”的包袱,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设计自由。
它可以是个性张扬的性能玩具,可以是翻山越岭的可靠伙伴,也可以是彰显你独特品味的复古潮物。
它能给你的,是一种选择的权利,一种不被“续航焦虑”绑架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我们说燃油车变成了“情怀产品”的时候,换个角度想,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电动车还没能提供足够丰富的情怀和选择。
当我们说燃油车只是“功能补充”的时候,可能也说明我们把自己和那个时时刻刻需要联网、需要智能屏幕的生活绑得太紧了,以至于忘记了开车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纯粹的、带来快乐的体验。
最终,一辆车能否打动人心,或许不再取决于它的驱动形式是电还是油,也不在于它的参数有多亮眼,而在于它能否在一个合适的价格,带给车主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引起共鸣的价值和感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