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自燃不能随便宣传,这东西很魔性!
昨天下午,我在福建霞浦的一个停车场,看到一家店场的监控里,居然有一辆阿维塔06拼车模样的电动车自己爆炸了——哎,别说,还挺惊悚,火光冲天,一瞬间成了焦黑的雕塑。
说到这事,先得坦白一句,我不是个盲目支持某品牌的传教士。但真心觉得,宣传里的零自燃这句词,挺魔性的。
你说,没有任何一款电动车是真的绝对零自燃。我自己做汽车行业也多年了,研发、供应链、渠道都碰过,最新的模型比以前复杂多了。我估算,电动车起火的概率,可能在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之间。(这个线,估算在我脑海里不算低,但对比燃油车,也不算高——但反正就是存在。)
我这回翻了翻去年技术资料,发现好多品牌都有人爆炸的新闻,但你要说哪个几乎不自燃——嘿,难。因为,汽车的基本点火条件——电池短路、损伤、外部高温、遭暴力撞击,哪一点都可能引发火灾。我认识个修车行老板,他说:能把一块锂电池装得越紧越牢,火灾隐患反倒越大。
这事情让我转了个角度。你说,造车厂那一套零自燃的宣传,难不成是广告妖魔化的惯性?还是他在对抗什么?之前有传闻说,某些品牌把零自燃挂在广告上,就是想用这个撇清责任。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看到一车型的确公告了零自燃三个字,但实际上,去年那个同样价位的车,有个售后里还吐槽:遇到长时间快充,电池会抖一抖,导致突然起火概率微升。这一段,还没细想过(这句话是我自己补充的,以免过于绝对))
很多时候厂商宣传的零自燃,其实是在某特定条件下达不到自燃概率。充电环境良好,电池没有受到外物破坏,温度没过高,基本不会起火。可是真遇到某个特殊情况——比如电池封装问题、原材料瑕疵,爆炸,还是有可能。
我还记得一个同行说,你们别只盯着‘零自燃’,更要看看它的‘自燃率’,能不能接受的范围。平常行驶中,百公里自燃几率也就可能是1/10万,比起燃油车的自燃概率,似乎还低点,但它不是没有风险。有人说,自动驾驶越先进,火灾自燃风险可能反而提高——因为操作复杂,风险点也成长了。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件事:我朋友买的那辆极氪,去年去4S店调个机油,修理工跟我吐槽:你说这些电动车,广告里都说‘零自燃’,实际上出事故就像。我们每天修,别说自燃啦,小毛病都一堆。(我没细想过,这算不算行业内幕。)
很多车主对零自燃的期待,还是很强烈的。他们以为,电动车跟手机一样,啥事都不会发生,挺安全。可现实很扎心:我见过一次,有辆车电池盖被炸开,无任何预兆,就跟炸了似的,排烟比火苗还要凶猛。
这让我在想:是不是厂商宣传零自燃的钱,用在提升整体安全设计上,才是正解。多加入感温线、多换用抗高温材料、多设计芯片监控电池状态,可能比光宣传更实际点。
而且,刚才翻了下相册,去年我拍到一台车的电池组,用的导热胶粘得紧紧的,平时看着挺结实。结果,发生事故后,电池坏了,线路短路,火花冒出,那场景,真像科幻片。这细节证实,有些严格控制的设计,还是难免出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为什么大家只看零自燃就满意?我觉得,除了厂方的广告策略,更有一种盲目的信任,好像只要无火焰,安全就有保障。哎,真是天真吧?燃烧是火的原始形态,不燃,不代表就绝对安全。
话说回来,但凡要提高安全系数,成本就得提高。你说,普通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能融入这些额外的安全措施吗?那就像我和朋友一块去吃火锅,点招牌套餐,都要多花点钱,结果心里还想:能不能便宜点?
你们有没有感觉,电池就像一把双刃剑——功率越大,危险也越大,但有人又觉得,越‘激进’的技术,就越得敢用。这是不是厂商押宝的心态?
(这句话又扯远了,先别拆穿)
对了,突然想到一个角度:是不是零自燃其实只是一种市场噱头,是真让行业掩盖了隐患?我说这种猜测,不一定是真实,但感觉一部分品牌就是这么操作——把零自燃挂在嘴边,实际上,只是纯粹借低风险来促销。
反过来,消费者对自燃这词,好像很敏感,但又容易忽略了自燃背后的原因——坏电池、制造瑕疵、意外碰撞。要是真的零自燃了,意味着——没有任何电池出现短路,没有任何事故发生,这都是极其难得的。
我想起一个小细节:去年有个同行的车主,买新车,还特意问店家:这个电池有没有‘零自燃’保证?店员回答说:这个嘛,没有人敢打包票,但我们有最好的电池管理系统。咳,听起来能放心点。
谁都难保证:天灾、人祸,不是光靠宣传就能躲过去。你们有没有觉得,未来电动车的安全标准,可能会变成自燃率最低、不出事故,这才是真硬指标?
(这句话你怎么看?放心,毕竟还得看哪个品牌能真正靠谱。)
触摸到门外那辆平时用来接人、转运的小货车,心想:它三年续航能到快点烧掉十万,估算每公里电费大约0.3元(粗算的),要是能升级成零自燃配置,可靠性更高了,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偏保守的用户。
但我还是在想:是不是零自燃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用户完全不担心,甚至忽略自燃这个隐患?—这种想法,听着有点天真,但市场上就是这样火热。
反正,我觉得,宣传零自燃这事,别让自己蒙圈,真正的安全,还是要靠设计、材料、技术点滴的积累。
这事你们怎么看?是不是感觉,未来把自燃概率降低到几乎无感的程度,才是真正的车企追求?或者根本没那么复杂,这都是广告的噱头而已?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