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比亚迪工厂里,一场新能源车下线仪式成了全城焦点。不是因为这是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而是快80岁的巴西总统卢拉,当着中国驻巴西大使祝青桥等两国嘉宾的面,扔了准备好的演讲稿,脱稿说出了让全场动容的话:“这哪是一辆车?这是巴西的主权和尊严!”话音刚落,他快步走下台,紧紧攥住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手,一口一个“同志”“兄弟”,最后从王传福手中接过车钥匙时,那神情仿佛握住了巴西工业的未来。
谁能想到,如今热闹非凡的工厂,三年前还是一片锈迹斑斑的废墟?这里曾是美国福特在巴西的核心生产基地,近百年间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能在福特上班,在卡马萨里市就是“体面”的代名词。可2021年,福特一句“全球战略调整”,干脆利落地关掉巴西所有三家工厂,近5000名工人一夜失业,整个地区经济瞬间陷入寒冬。更让巴西人寒心的是,当时美国正对着巴西加征关税,福特嘴上说着“成本太高撑不住”,实则留下一堆破厂房和失业工人,拍拍屁股就走,把烂摊子全丢给了当地人。那几年,路过这片废墟的人,脸上全是绝望——谁会来拯救这个被抛弃的地方?
答案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中国。比亚迪来巴西,从不是一时兴起的“救火”,而是深耕11年的“共生”。早在11年前,比亚迪的电动公交车就已经奔跑在巴西的街头巷尾,如今更是积累了超过17万车主,连续两年稳坐巴西新能源车销量冠军的宝座,当地老百姓早就认了这个“中国品牌”。这次出手,比亚迪直接砸下55亿雷亚尔,不仅要建工厂,还要带来超过2万个工作岗位;不仅要在巴西卖车,还要把这里打造成亚洲以外最大的生产基地,让造出来的车辐射整个拉丁美洲。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带来的不只是生产线,还有能扎根巴西的“真技术”——他们专门为巴西量身打造了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动机,烧的正是巴西遍地都是的甘蔗乙醇燃料。这哪是简单的“造车”?这是把巴西的资源优势和中国的技术实力,拧成了一股绳!
对比以前的外国工厂,比亚迪的做法才真正戳中了巴西人的痛点。过去,像福特这样的外企来巴西,说白了就是把巴西当“组装厂”——零件从国外运过来,巴西工人拧拧螺丝,贴个牌子就卖,核心技术碰都碰不到,利润也全被外国人赚走,工厂想关就关,巴西人始终没话语权。可比亚迪不一样,他们把研发、供应链都搬到了巴西,让巴西人不仅能上班挣钱,还能学到真技术,掌握自己的汽车产业链。这才是卢拉口中的“主权”——不再当别人的“附庸”,能靠自己的双手撑起工业的腰杆;这才是“尊严”——自己的资源能被用好,自己的人民能有奔头。现在,工厂门口的大路都被巴西政府正式命名为“比亚迪路”,当地人指路时都会说“往比亚迪路走”,这份认可,比任何广告都管用,因为它证明:比亚迪不是来“捞一笔就走”的过客,而是要和巴西人一起过日子的伙伴。
美国人走了,留下的是绝望的废墟;中国人来了,带来的是希望和未来。当卢拉紧紧握住王传福的手时,他激动的不只是一辆车的下线,更是巴西工业重新站起来的底气,是两国“兄弟般”的信任与共赢。对中国企业来说,比亚迪的故事也藏着“走出去”的新门道:做生意不是“我卖你买”的简单交易,而是“你有需求,我有担当”的共生共荣。把别人的难处当自己的事,把当地的优势变成共同的优势,这样的合作,才能走得远、扎得深。
一辆中国车,连接的不只是两个国家的工厂,更是两国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心。卢拉的激动,是因为看到了希望;而比亚迪的实践,更给所有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指了一条共赢的明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