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交付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听起来数字挺震撼,但真要说全球第一,我得先掰扯掰扯。这数字怎么来的?9月初才公布1380万辆,9天后就是1400万辆,20万辆的增量——大概是看紧了生产节奏和供应链。供应链这东西,别看日常说得轻巧,实际就是工厂和零部件供应商间的拉锯战,就像家里搞装修,你得看谁先送货,谁先到现场,耽搁一刻都要影响出车。比亚迪能稳住,说明它供应链这块算是练出了内功,这底子未必谁都有。
现场交付第1400万辆车是给巴西总统卢拉,这也很有意思。不是啥明星球星,而是南美第一大经济体的最高领导人——这又体现了比亚迪海外推广的深度。相比国内市场,巴西这个销量不大但潜力不小,也很能代表全球其他非洲、拉美市场的试金石。我有个朋友在南美干车分销,最近跟我说巴西这边的充电桩建设还挺跟上节奏,新买的电动车普遍能跑400-500公里的NEDC,续航够用了,毕竟巴西城市不像北美那么巨型四散,短途代步挺方便。蔚来、特斯拉都在争,价格差距和维护服务是关键竞争点,而这轮比亚迪用宋Pro入场,默认是靠性价比+本地化供应链抢了先机。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发现比亚迪在巴西已经连续两年称雄新能源市场,累计销量超过17万辆。比亚迪确实深耕11年,曾经这事儿听起来挺遥远。以前听人说,比亚迪海外卖车就是打打酱油,但实际的生产工厂投产和滚装船满载发车,足够说明这已经从点到面了。滚装船你可以理解成中国造的车运到海外的卡车,运量大了,成本摊薄下来,汽车的最终售价会更平易近人。买车用户还是看那个底下的价格×配置比。
对比下其他主流品牌,比如大众、丰田的电动车在巴西,价格通常比比亚迪高出15%-20%,续航也不一定更有优势,品牌忠诚度倒是挺稳,但新能源用户的转移成本不高,这就像你换个手机品牌,配置高,价格合适,自然容易下单。锂电池、软件生态和售后网络,比亚迪显然准备得更充分些。
要说辛苦,实话老实说,海外市场确实麻烦。充电体系不完善,认知差异大,售后体系搭建不易,尤其是本地化零件供应,啥时候出现断货,啥时候某个认证不过关,那都是硬伤。国内就方便多了,供应链条短,政企关系也红火。比亚迪在巴西总得对接地方政府、能源部门、省市充电规划……日子不好过。销售朋友跟我抱怨:不光卖车,连地方政策也得盯紧,还得招当地员工,话说回来,确实累。
这个20万辆9天下线的数据,有点让人猜测是不是算快了点。对比之前的月度节奏,跳增有点激进。我的估计是,这数字可能包含了一部分回补库存的调整,不是纯粹每月的市场需求带来的出货。销量统计这一块,本来就没有统一规则,厂家主动赋能和统计口径都容易产生偏差。
说到数字,我还算了个粗糙的成本心算:1400万辆电动车,假设平均单车制造成本(含电池和整车)在7万人民币左右,这意味着光生产这一堆车,直接带动了将近10万亿元的产值,供应链上游的矿产业和中游电池制造也不小。对比国内其他新能源企业,这已经是一座不小的工业金矿。
我们聊聊宋Pro这款车型。作为交付第1400万台的车型,选它很有讲究。宋Pro据说在动力总成、智能化配置和安全上有一套,这对巴西消费者来说是卖点。很多出海的中国车,刚开始贼拼价格,稀少配备,但这次比亚迪主推的是综合实力型,从续航到智能驾辅都有靠谱表现,车内静音和安全性也不弱,至少对比起那个价位段国际竞品不逊色。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11年前,比亚迪第一次进入巴西,还只是一家电池制造供应商,那会儿想不到现在会这么疯狂。由供货商变成一线车企德国大众业界大佬,也得给点掌声。
提个小心眼儿问题,国外销量爆发是真的,但中国市场的压力依旧存在。最近我在一个研发交流群里看到,有人提问,比亚迪海外建厂这么快,会不会牵扯中国研发体系的精力,影响新品推出节奏?我自己觉得,这条路走下去,肯定会有资源分配的挑战。毕竟技术研发、零件本地化本身就复杂,供应链管理还要跨越文化差异和政策壁垒。
微信朋友圈一个干供应链的旧友也吐槽:海外市场搞得挺热闹,但零件供应不稳定,巴西这边的工厂偶尔还得临时换供应商,货期经常短缺,真是累死了。这无形中提醒我,数据好看背后还有很多隐藏的操心。
算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总体来说,现在这1400万辆背后,是比亚迪慢慢把新能源车 生活化了,从城市代步到跨国市场深入渗透,逻辑清晰,执行力强。不知各位怎么看,是不是以后全球化市场竞争,会越来越看供应链和本地服务的能耐,价格和车本身性能反而成为常态?
聊着聊着,突然想到巴西总统拿钥匙那一刻,会不会感觉这把车钥匙比签合同还重?毕竟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对世界的一次又一次亮相和角逐。你对国内自主品牌海外扩张的节奏怎么看?它能撑起这个数字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