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老年卡!”
早高峰时段的公交车一停稳,拎着菜篮子的大爷大妈就纷纷涌上前,背着电脑包的小伙子被挤得一晃,手里的豆浆差点洒了半杯。
每天在城市公交站都能看到这样热闹的场景。近日,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说老年人免费乘车的政策可能要被废除,年轻人都欢天喜地地喊“噩梦结束”,可老年人却愁眉苦脸:这政策真要改了吗?
说起这免费乘车的政策,起初那可是实实在在让人觉得暖心。
这些爷爷奶奶们一辈子为社会奉献,到了年纪腿脚不方便了,出门乘车还能免费,既能去公园散散步,又能帮忙带带孙辈,谁看了不觉得这事儿挺贴心的?
不过慢慢地,味道就不一样了。
我还记得有次在地铁里,亲眼看到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闭着眼睛靠在扶手上打瞌睡。一位大妈走过来,直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起来让个座,没看见老人吗?”
那青年迷迷糊糊地睁开眼,解释说自己熬夜加班到很晚,实在站不稳了。大妈却不依不饶,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没规矩。车厢里的人都盯着看,场面僵得像块冰一样。
这情况可不是什么个别现象。早高峰本来就很挤,年纪大的更是扎堆儿,基本成了“重灾区”。据统计,长沙地铁2号线在早晚高峰时段,老年人和上班族的出行时间会重合差不多45分钟。
不少年轻人都在赶时间打卡,老年人则是匆匆往早市跑,抢新鲜菜,谁也不让着谁。公交司机可是头疼得紧,一边催着“慢点挤上去”,一边盯着后视镜里越堆越多的人,汗都冒出来了。
关于政策要变动的风声,其实早就有点眉目了。
上海从2016年起就开始实行实打实的措施,把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乘车的政策变成了发津贴。而65岁以上的上海户口老人,每个月可以拿到75到600块不等的补贴。
政策一实施,公交车上的老人少了差不多80%。有位大爷就说:“以前无聊就座公交到处转转,现在要花自己钱,要算算值不值。”
石家庄的措施更灵活点,按时段划分。工作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老人们乘车都得买票;不过在其他时间,70岁以上的老人依旧免费坐车。
这个办法挺灵的,早高峰时的公交车顿时变得顺畅不少。有次遇到个大妈,她笑着说:“反正我也不赶时间,等孩子们上班再出门,既安静又省钱。”
西昌和扬州也赶上了。西昌把免费年龄从70岁调低到65岁,这样全国的老人和退役军人都能享受;扬州也调整了政策,让更多的老人能受益。
这些地方的试点,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左右开弓——既得照顾到老人的感受,又不至于让年轻人觉得压力山大。
其实,政策一变,公交公司那边可是压力山大呀,背后可有不少难题呢。
这不,最近河北赤城县的公交公司发了个通知,说4月1号起,老年卡就作废了,大家搭车得一律付钱了。
为何会这样呢?公司负责人叹了口气说:“政府原本是有补贴的,可是地方财政那阵紧张,补贴款一直没到位。53辆公交车每天跑着,油钱和司机工资几乎都快撑不下去了。”
这事儿可不是个例,近几年疫情一过,公交公司的日子基本上都挺难挺难的。
2020年,全国的公交总共运送了442亿人次;到2022年呢,这个数字变成了353亿。有了网约车和电动车的流行,出门的人越来越偏爱打车或骑车,坐公交的就少了不少哟。
在贵州某个县城,公交公司雇了80个人,里面有56个是司机,而他们运营的线路有5条,配备了43辆车。每天赚的钱也就差不多1万块左右,光是发司机的工资一年就得花掉大约300万。
目前负债超过800万,只能靠做广告和出租车辆来勉强维持下去。
地方财政也是紧张的事情,2022年地方债已经到35.1万亿,城投债更是高达55万亿,可不少地方自己都忙不过来,要说补贴公交,这根本没啥着落。
一调整,街头巷尾就炸开了锅,议论纷纷。
绝大部分年轻人都纷纷点赞。一位网友说:“每天早高峰挤公交,被大爷大妈的菜篮子戳腰,还被拐棍顶腿。政策一改,终于能轻松一点了。”
有人抱怨,天气一热,就有些老人偏偏坐公交吹空调,路程就几站,竟然要晃悠两个小时,年轻人想挤上车都挤不进去。
可老年人那边啊,想法就不一样啦。
张大爷住在老城区,孙子在新区上学,每天早上只能搭公交送孩子。他说:“我也不想在高峰期赶时间,真的是没得选。要是不让免费,一个月下来多出几十块车费,挺烦的。”
吉林德惠市一开始也打算搞高峰收费,结果老人们可不干啦:“凭啥不让我们在高峰出门?看病、办事都得赶时间啊!”这政策刚宣传了三天,争议太激烈,立马就暂停了。
专家们也没闲着,纷纷拿出不少点子。
清华的杨新苗提到,只靠取消免费不是办法,还得确保公交公司能维持下去。比如说,把补贴弄明白,哪些是政策规定的亏损,哪些是经营上的问题,不能一刀切。
上海和海口的办法挺吃得开。上海发补贴,老人想坐车就用,不愿坐的还能买米买油;海口对70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半价,既照顾了老人,也没让公交亏损太严重。
广州推出了智能老年卡,靠脸部识别就可以使用,65岁以上的免费,60到65岁的半价,还挺靠谱的,能防止别人在用卡上做手脚。
山东威海挺聪明的,老人们错开高峰乘车,就能积攒积分,这积分还能换鸡蛋、洗衣粉啥的。一位大妈说:“我现在都等到九点以后才出门,不仅能换点东西,车上人也少得多。”
以后这政策会怎么走呢?从各地试点情况来看,大致也就几个走向。
像有些地方会搞“阶梯免费”的措施,比如太原是为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提供60次免费的服务,超出部分需要自掏腰包;而成都针对65到69岁的老人,每个月提供100次,既能满足需求,又不至于造成浪费。
有些地方像宁波一样,工作日早上7点到8点半,下午4点半到6点,老人坐车得掏钱,不过其余时间倒是不用花钱,免费乘坐。
还有的地方可能像上海那样,直接发钱,让老人自己去安排。
归根结底,这些调整并不是在削减对老人的关心。毕竟,谁都免不了变老。现在把老人照顾好,以后我们老了,也能盼望社会照拂,才是最该做的事。
这关照得讲究点方法,不能让老人觉得委屈,也不能让年轻人觉得挺吃亏。
就像长沙地铁会靠大数据分析高峰时段在哪站人流密集,提前安排几趟车;公交司机一见到乘客多了还会打趣一句:“大爷大妈,要是不赶时间的话,八点后来,既凉快又不挤。”
渐渐地,早高峰的公交车上,年轻人总能找个地方站稳脚跟,老年人也能轻松坐下,觉得挺舒服的,才算是真正挺不错。
不管政策怎么变,关键还是一个:让大家都能轻轻松松出门。年轻人上班不迟到,老人办事不麻烦,公交公司也能顺顺利利地继续运营。
至于最终会变成啥样,还要看各地怎么试着调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照顾老人是应尽的责任,理解年轻人是出于情谊,两个都照顾到的政策才算真正靠谱。
你觉得怎么样呢?你那边的公交,对于老人是怎么安排的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