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先说,方程豹钛7这车最近真是火了,9月9号上市后,销量直接冲上2200辆周销量,第二名啊!我朋友小张那卖车的,说这车门店流量暴涨4、5倍,热门网点单店订单还能冲上200台,这让我有点懵。到底咋回事?
我这两天跑了趟体验店,翻了翻笔记,发现这钛7确实有门道。价格挺亲民,17.98万到21.98万,插电混动领域算是扎实布局了。1.5T的动力系统两驱版就200kW,0到百公里7.9秒,四驱版更夸张,360kW,4.5秒破百,跑起来确实带劲。对比同价位的哈弗H6插混或者吉利星越L,动力算是领先了,但别以为动力就是全部。
配置那更不含糊,什么20个扬声器、7块屏幕、车载冰箱这些花哨配置看着很吸睛,门店销售老大娘说客户很乐意买这个装备全的定位。开起来你就知道,座椅塑料感那是真的有点突兀,我试驾的时候其实感觉没啥太夸张的塑料感,但那也应该感谢店里刚刚换的一批内饰件吧?老用户反映是有的,我想是不是早期批次差异的关系?
聊到空间,钛7的大刀阔斧设计路线有趣,去掉备胎那事情我觉得挺有意思。有人说备胎没了,后备箱的空间想象不到的紧凑,实际车长也不及满载备胎版本长。朋友小刘开过几个月车传来吐槽,说后排座椅调节很有限,夏天后排出风口也就单一一个,挤车还是有点不舒服,尤其跟本田冠道这样整车空间设计精细的车比,钛7在舒适度和灵活性上确实差了点。
智驾方面,很多老车主吐槽天神之眼C版本算法让人心累。销售老陈跟我说,他们4S店还在推天神之眼B版本,那是个高配,功能更完善。网上那些评论说这AI智驾烂文满天飞,我猜,大概率是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期望过高,实际体验没那么顺滑,特别是高速动力响应时那个方向盘漂移感,这点我自己试车没有那么明显,估计不同配置、或者轮胎/路面状态差异造成的不适感吧。
说到动力模式切换,有段趣事。我朋友阿杰买了这车,听他说开高速上到100码,打开运动模式方向盘会自己变得沉重,我当时还半信半疑,回头自己去试驾说了这么一句:没那么神奇呀。后来查了下论坛,原来不少人反馈相反:运动模式下方向盘偏轻,很飘,尤其在高速。销售说这差异可能因配置批次、软件版本不一样。产品刚上市没多久,固件更新也正常,毕竟国产车研发链条复杂,版本不统一算家常便饭。
我总觉得,这车的热销多少跟它路虎卫士平替的硬派形象有关。方程豹这个星际方舟的设计真讨喜,简单粗暴但辨识度高,尤其年轻人喜欢那种方盒子形态,有点野性却不失潮流感。店里那个销售王姐跟我开玩笑说:看这车,路过美女都要多看两眼。我听了觉得挺耐人寻味,毕竟车好不好,有时候就是个颜值故事。
也不能忽略钛7在供应链和研发上的博弈——我猜,这车能卖得火,除了价格够香,背后供应链供应稳定是关键。插电混动车的电池、电控供应商挑得细,尤其用了弗迪的磷酸铁锂——安全稳定,成本也比三元锂低不少。这样一来整车对应价格层面硬顶得住,续航又突出,满电大概能跑100km以上(样本少,不确定),加上60升油箱,1300km的综合里程对城市和长途混合使用来说非常够用,解决了不少人的里程焦虑。但风险是一旦关键供应链波动,价格或者交付就得跟着抖。
这让我想到之前暴五上市时的颠覆性营销套路,其实不就是在数据上做文章嘛,非要弄个0公里假数据,消费者被忽悠得团团转。钛7这回倒不像是靠假数据维稳,更多是靠真实表现和性价比抢市场,但我也多少怀疑,是不是背后偷偷降了点价?毕竟,有销量压力的情况下,价格策略调整很正常。
关于内饰塑料感的话题,我自己也有点犯嘀咕。刚才翻了下试驾照片,有些地方拍得挺细致:按键布局虽然普通,但摸起来质感比我想象好些。之前的反馈也许是老批次材料问题,重新改良了。你们觉得呢?这种更新迭代,车企是主动的还是被市场逼的?这让我有点迷惑。
说到智驾,不禁想问,你们觉得国产车智能驾驶到底还能走多远?钛7虽然装备天神之眼,但算法青涩,体验差强人意,这种硬件实力和软件落差咋平衡?毕竟激光雷达、摄像头硬件烧钱,软件算法迭代又贵,成本和体验谁先妥协?要不然,我去找销售老陈掰扯掰扯。
最后提一句,我还没提到钛7的保值率,自己心算了一下,17万元起的价格,考虑到插混车型普遍跌价更快,这车年均保值可能也才60%出头。这算啥,别说我在往坏里拿,插混车的保值市场本来就复杂,有原厂质保和续航性能才靠谱。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未来第二代钛7,会不会把这些坑补起来——续航、品质、配置再升级,真能让人心服口服吗?
你们说,现在这个车市,爆款出现到底还靠什么?颜值?价格?动力?还是那一张最会说故事的嘴?钛7火成这样,下一阶段会是巧合还是必然?我真有点好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