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车展带动消费热潮”这种新闻,我都想笑。这就像说“双十一带动了数学进步”一样,充满了正确的废话和一种天真的幽默感。什么叫热潮?一群人在假期里因为没地方去,跑到一个开了巨强冷气、还有免费矿泉水和漂亮小姐姐的超大铁盒子里,围着一堆暂时还买不起的铁皮疙瘩看来看去,这就叫热潮了?
真正的热潮,不在展馆里,在老板们的会议室里。那个气氛,比西伯利亚的寒流都热烈,每个人脑门上都写着四个大字:“我不过了”。
你看那个新闻,说“国产新能源人气火热”,说市民亲身感受“中国智造”的魅力。坏了菜了,又开始说一些用户听不懂,自己人听了都脸红的黑话。什么叫“中国智造”的魅力?我来给你翻译翻译。魅力就是,过去一台三十万的车,给你个屏幕都算高配。现在一台十五万的车,恨不得把IMAX影院、全套足疗沙发、外加一个会讲脱口秀的AI都给你塞进去。这不是魅力,这是发疯。这是在用一种“压缩毛巾”的逻辑在造车,平时看着不大,一杯水泼上去,好家伙,直接膨胀成五星级酒店。
如果说过去的车企竞争是大家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比谁的菜硬,谁的酒好。那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国产品牌,它们的竞争逻辑是掀桌子。不,掀桌子都是客气的,现在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所以你在西宁车展上看到的不是什么消费升级,而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叫“癫狂的内卷”。每个品牌的道场都像是开了光,销售们不是在卖车,是在布道,是在发展信徒。他们的话术核心就一句:“大哥你看,隔壁那家卖五十万的,有的功能我们十五万的这台全都有,他们没有的我们也有,就问你怕不怕?”
怕,怎么不怕,同行看了都得连夜尿遁。这种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层面的了,这是一种修仙式的,奔着同归于尽去的打法。就像武侠小说里,名门正派还在一招一式地比划剑法,结果冲出来一个练了《葵花宝典》的,上来就是一套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现在是伤敌一千,自损一万二,主打一个情绪价值,只要能把对手恶心到,自己亏点钱算什么?这叫战略性亏损,格局,懂吗?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全方位融入科技互动体验”。主播对着手机“云逛展”,把实体展会变成了线上嘉年华。这话说得太文雅了。本质上,这就是把车展从一个物理意义上的菜市场,升级成了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菜市场。以前是你不到场,销售就够不着你。现在是你只要在网上手贱点进去看了一眼,大数据立刻就把你标记成“潜在韭菜”,接下来三个月,你的手机里除了卖车的,就是卖墓地的。堪称人生的闭环服务。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好几年所谓“智能汽车”的中年人,对这一切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说真的,我逛车展最烦的不是人多,是那个震耳欲聋的土嗨音乐,感觉自己不是在看车,是在参加某个城乡结合部的年会。大家都在强调自己的屏幕有多大,语音助手有多傻,自动泊车多会给你添乱。卷,都给我往死里卷!可问题是,一台车,它的本质不应该是一台车吗?我们真的需要一个能在开车时看电影、唱K、甚至开视频会议的移动棺材吗?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展比作修仙战场,可能有点过于中二了。但是你仔细想想,这不比‘消费热潮’那套嗑真实多了吗?那些传统豪华品牌,比如奔驰,它们就像是修仙世界里的名门大派,练的是童子功,讲究根骨和传承。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徽。你买的不是车,是那个标带来的“我觉得我很牛逼”的玄学光环。这是一种信仰,你跟信徒谈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的品味。
而新势力们呢?它们就是魔教,是道诡异仙。它们不跟你谈历史,不跟你谈底蕴,上来就给你看神通。冰箱彩电大沙发,零百加速两秒八。它们是真的懂用户吗?还是只是单纯地把用户想象成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土拨鼠,只要给的东西够多,土拨鼠们就会嗷嗷叫着掏钱?我不知道,但看起来效果拔群。
所以,整个汽车市场正在被重塑,规则被改写了。以前是品牌定义价值,现在是配置单定义价值。以前是人选车,现在感觉是车在PUA人。它不断地告诉你,你落伍了,你老土了,隔壁老王的车都能自动端茶倒水了,你还在用手拧杯盖?这种焦虑感,才是今天车展现场“人气火热”的底层燃料。
最终,这场战争会走向何方?我认为,决定未来战局的,根本不是那些发布会上吹得天花乱坠的激光雷达或者算力平台。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有一个不讲武德的大爷,骑着他的“老头乐”在你最智能的辅助驾驶系统面前来一个鬼魅的横切,你所有的算法都会变成一个笑话。因为技术是冰冷的,但大爷的行为艺术是火热的。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所以未来汽车市场的终极形态是什么?不是自动驾驶,也不是智能座舱。而是谁能第一个做到,在被一个逆行的电动轮椅撞了之后,能毫发无损,并且行车记录仪还能把对方的表情拍成4K高清表情包。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