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汽车圈可谓是哀鸿遍野。保时捷一个季度就亏了9.66亿欧元,奔驰和大众更是挥起了裁员大刀,计划分别砍掉3万和3.5万个岗位。
按理说,企业经营不善,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奇怪的是,德国媒体却集体调转枪口,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南德意志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撰文,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委屈,说什么“我们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这番操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问题是,这口黑锅,中国真不背。
甩锅游戏?谁先动的手
德媒抱怨的核心,是所谓的“芯片断供”风波,听起来像是中国在搞经济胁迫,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事儿得从一家叫安世的半导体公司说起。这家荷兰企业早在2019年就被中国公司合法收购,其位于东莞的工厂,承担了全球七成的产能,是全球汽车芯片的重要来源。
本来是正常的商业合作,可荷兰偏要跟着美国瞎折腾。今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安世总部,暂停了中方CEO的职务,这和明抢有什么区别?
德国方面对此心知肚明,大众、宝马的生产线都等着安世的芯片下锅。但他们选择了沉默,甚至暗中盼着能借此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直到10月初,中方才采取反制,限制了东莞工厂特定元器件的出口。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
这下德国车企彻底傻眼了。大众的芯片库存只够撑一个星期,宝马的供应商直接断链。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经济部也只能紧急开会商讨对策。
这个时候,德媒跳出来指责中国“断供”,这逻辑就好像抢了别人的东西,还怪对方不肯给你,简直荒唐到了极点。
躺着赚钱的日子结束了
德国媒体现在高喊“过度依赖中国”,可就在几年前,他们的嘴脸可不是这样的。
那时,德国车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一辆是销往中国。大众一年在华销量超过300万辆,占了全球销量的四成。宝马和奔驰在中国的利润率,比欧洲本土高出两倍多。
当时,德媒把中国夸上了天,称之为“最靠谱的市场”,车企高管们也总把“和中国绑得更紧”挂在嘴边。怎么现在赚够了钱,就开始嫌弃救命恩人了?
说白了,不是德国“把中国想得太好”,而是中国市场的红利,让他们忘了商业合作需要对等和尊重。
更深层的原因,是德国自身的傲慢与短视。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德国也搞了个“工业4.0”,起点相似,目标都是产业升级。
可结果呢?中国在电池、芯片、智能驾驶领域真金白银地投入研发,比亚迪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百亿人民币。
反观德国车企,研发投入占比从8%一路下滑到5%以下,一门心思靠着中国市场躺着赚钱。电动化转型喊了这么多年,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
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已经反攻到欧洲市场,每10辆车里就有1辆是中国品牌。这时候德国才开始着急,是不是有点太晚了?
不是中国变了是心态崩了
从经济问题深挖下去,其实是心理问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在全球工业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让他们养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当中国按照他们制定的规则,一步步追赶上来,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时,规则的制定者自己反而开始焦虑和怀疑。
这种心理落差,专家称之为典型的“守成者适应困难症”。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项研究很能说明问题:短短五年内,德国媒体对华的负面报道比例,从28%飙升到了63%。这哪是失望,分明是中国崛起后,德国丢了优势,心态彻底失衡了。
这种失衡,也体现在德国摇摆不定的对华政策上。从施罗德时代的贸易优先,到默克尔时代的利益与价值观并重,再到如今跟着美国喊“制度性竞争对手”。
这次在安世芯片问题上,德国默许荷兰向美国总统特朗普递上“投名状”,结果却坑惨了自家的汽车产业,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结语
全球化时代,供应链本就是相互依存。自己不搞研发,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拱手让人,出了问题不想着如何补救,反而指责合作伙伴“不够朋友”,这种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黑格尔有句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但或许需要修正一下,不是人类学不会,而是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肯读懂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
德国的困境,本质上是自己没跟上时代,而不是中国的问题。与其在媒体上写小作文抱怨,不如正视现实,踏踏实实搞研发,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毕竟,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会等待一个巨婴的成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