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界S9T增程版:42升油箱,200多个投诉,提车第12天就换总成的背后
北京那位车主大概没想到,提车第12天的早上,仪表盘上跳出“燃油系统泄漏”的红字时,他接下来要面对的是4天等配件、打车上下班、以及一张写着“更换燃油箱总成及碳罐组件”的维修工单。
这不是个例。9月下旬开始,享界S9T增程版的车主群里陆续冒出类似的声音。有人提车第7天报警,有人跑了不到500公里就进店,还有深圳的车主直接问出了那个让人不太舒服的问题:“增程器本来就不常用,油箱出问题是不是意味着车停着也会坏?”
翻了翻车质网、懂车帝、汽车之家几个论坛,到10月上旬,有效投诉记录已经超过200条。故障码清一色是P0455——燃油蒸发系统大泄漏。售后给的处理方案也高度一致:换油箱总成,3到5个工作日,费用厂家承担,补偿2000积分。
时间线其实挺耐人寻味。车是8月28号上市的,9月10号开始首批交付,问题集中爆发在提车后两周左右。这个节奏,多少让人觉得不太对劲。
从技术角度看,享界S9T用的这套燃油系统并不复杂。1.5T增程器配42升铝合金油箱,采用闭式蒸发控制系统,油箱本体是吹塑成型工艺,碳罐装在后轮拱内侧。整套配置在同级别里算是常规操作,理想L7的油箱65升,深蓝SL03是45升,享界这个42升偏小但也说得过去。
问题大概率出在制造环节。吹塑油箱的焊接口如果温度控制偏了那么几度,分子链结合不充分,就会形成微裂纹。运输或者装配时的应力一作用,微裂纹扩展成泄漏点。听行业里的朋友提过,享界这个油箱供应商是江苏那边一家新兴零部件企业,之前主要供应10万级燃油车,头回进30万以上的高端新能源供应链。供应商产线是今年二季度完成认证的,量产爬坡期正好撞上享界S9T的交付高峰。
新供应商,新产线,赶交付。这三个词凑一块儿,质量管控上出点波动,好像也不算太意外。当然,主机厂在来料检验这关如果把得更严一点,或许能早点发现问题。
车主们焦虑的点其实不难理解。三十来万买的车,提车喜悦还没过去,就得拖进店里等配件。期间没代步车,没交通补贴,只给2000积分——这个处理力度,确实有点不够意思。更让人不踏实的是,油箱都能出问题,其他地方还会不会有隐患?
社交平台上有个数据挺说明问题:78%的讨论集中在“品控失控”,15%担心“后续还有其他缺陷”,只有7%表示理解“新车难免小问题”。这种情绪分布,基本反映出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容错阈值正在降低。
享界官方的回应倒是挺标准的公关口径:“已关注到部分用户反馈,技术团队正在排查原因,当前处理方案为预防性更换相关部件。”没承认设计缺陷,也没启动召回程序。不过“预防性更换”这个说法,多少有点此地无银的意味——如果不是批次性问题,为啥要统一换油箱总成?
增程车的油箱虽然使用频率低,但系统完整性一点儿不能含糊。一旦密封失效,不光触发故障码让增程器停机,燃油蒸汽泄漏本身也存在潜在风险。比亚迪的DM-i、吉利的雷神系统,燃油子系统都要过20万公里耐久测试。部分新势力为了赶上市节奏,可能在极端工况验证上压缩了周期。
有车主以为这种问题能通过OTA修复,这个认知得纠正一下。软件再先进,也修不了硬件毛病。油箱漏气就是漏气,除了换新的没别的办法。远程诊断能识别故障码,但解决不了物理泄漏。智能汽车确实能做很多事,但机械部件的可靠性,该是啥样还是啥样。
还有人担心长期用纯电模式会不会加剧问题。从工程逻辑看,现代闭式油箱系统设计时已经考虑过这种场景。碳罐能吸附蒸发气体,油箱内部维持微正压环境,抑制燃油氧化。但如果油箱本身存在微泄漏,长期停放反而会因为昼夜温差导致“呼吸效应”加剧蒸汽逸出。建议偶尔启动增程器跑个10分钟,让系统保持循环。
往大了说,这事儿给整个增程技术路线提了个醒。燃油系统虽然在增程车里只是辅助角色,但完整性和可靠性一点儿马虎不得。传统车企在这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经验,新势力在“油电融合”系统验证上,可能还需要补补课。
不过话说回来,新车型出现早期故障,行业里并不罕见。特斯拉Model 3早年也没少被吐槽装配问题。关键看企业怎么应对——能不能在一个月内公布根本原因,敢不敢承认设计或制造环节的失误,拿不拿得出诚意十足的解决方案。如果真是批次问题,那就得从源头整改,给个明确说法。
客观讲,享界S9T增程版在技术配置上还是有些看点。1.5T增程器热效率41%,CLTC馈电油耗5.6升,优于多数同级车型;800V高压平台支持3C快充;HarmonyOS 4.0座舱多屏协同流畅度行业领先;空气悬架加CDC系统在30万级别也不多见。一个部件出问题不至于全盘否定,但企业确实需要在质量管控上拿出更高标准。
现在用户维权意识强,会自发组织群组共享信息,倒逼企业快速响应。这种监督机制其实挺健康——既不夸大问题,也不掩盖事实,用真实反馈推动行业进步。享界如果能把这次危机转化成改进契机,把根本原因说清楚,把后续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或许还能重新赢回信任。
选择新品牌总得承担点试错成本,但三十多万的车,消费者有权期待更高的成熟度。这事儿后续怎么发展,接着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