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插电混动车,去年还能享受车船税减免,今年申报却可能被拒。2025年10月10日,三部门联合发布新政,2026年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享受车船税优惠的技术门槛全面跃升。插电混动乘用车纯电续航门槛翻倍至100公里,能耗限值收紧,电池密度加码——政策不再“普惠”,而是精准筛选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车企。
这项调整并非简单更新标准,而是国家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子。随着GB 19578—2024等新国标落地,旧有优惠政策已不匹配当前技术水平。新政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所有新申请车型必须满足更高要求,否则无法进入第八十二批《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车型目录》。未达标车型将被清退,已售车辆虽可延续优惠,但企业后续产品若无法入围,等于自断税收红利命脉。
技术指标的跃迁,直击行业软肋。插电混动乘用车的“有条件等效全电里程”必须达到100公里,远超此前43公里的标准。这意味着大量依赖发动机、电池偏小的“伪新能源”车型将被扫地出门。同时,燃料消耗量需低于新国标限值的70%或75%,电能消耗量上限也提高至140%,双重夹击下,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将寸步难行。新能源货车电池密度放宽至95Wh/kg的例外条款,也仅限低温衰减率不超35%的车型,倒逼企业攻克低温性能短板。
申报流程虽由工信部主导,但审核严苛且周期漫长。企业需提交完整技术参数、第三方检测报告及合规声明,任何数据不符即可能被拒。历史公告显示,目录平均每季度发布一批,错过申报窗口,就意味着数月延迟。更严峻的是,常见失败原因如检测数据不达标、材料不全、车型未获生产许可等,暴露出部分车企在研发与合规管理上的系统性短板。整改期仅剩三个月,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这场政策升级,本质是国家用税收杠杆重塑产业格局。它不再奖励“贴牌式”转型,而是激励真正掌握三电系统、能耗控制与整车集成能力的企业。对于车企而言,能否在2026年前完成技术迭代与目录申报,已不是争取优惠的问题,而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战役。
未来属于那些能把电池装得更聪明、让油耗降得更彻底的制造者——政策已划线,市场将清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