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步到位的价格,成为新时代 B 级车市场的开创者。」
昨晚,至境 L7 宣布以 17.39-21.99 万元的价格上市,并且推出 16.99-21.59 万元的限时权益价,进一步降低拥车门槛。
与价格紧密衔接的,是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卢晓带着兴奋与决心。而文章开头由卢晓振臂喊出的这句话,也是别克对至境 L7 的期待。
过去一周,日均 4 款新车的狂轰滥炸,不断推高着人们对配置与价格的兴奋阈值,但此时人们却等不及卢晓的尾音落下,惊呼与掌声便已在现场响起,社交媒体也迅速被「1 字开头」的起售价所淹没。
这一刻,人们或许才真正意识到,从至境 L7 伊始,别克不再甘于做「致敬者」,而是要做掀桌的「颠覆者」。
何为「颠覆」?至境 L7 尊享逍遥智行版就是最好的注释。
CLTC 工况下纯电续航 302km + 综合续航 1420km 的「真龙」增程系统,搭配激光雷达 + Momenta R6 飞轮大模型赋能的「逍遥智行」辅助驾驶系统,限时权益价给出一个比同级车型更凶悍的价格——18.99 万元。
至境 L7 的野心,甚至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掀桌子」范畴,而是借此开启合资 B 级车的全新时代;这样一款「合资 B 级车」出现,也意味着中国市场的 B 级车竞争,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
那么,至境 L7 的这套组合拳究竟是纸上谈兵,还是真抓实干的新起点?
答案,就藏在接下来的内容里。
至境 L7「卖爆了」?
至境 L7 上市后,别克经销商门店门庭若市,其成为「爆款」似乎已板上钉钉。
见到这样的结果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至境 L7 的爆,在于它用最直接精准的性价比战术,打破了人们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的第一个刻板印象:溢价。
仅仅从表层参数看,至境 L7就已具备十足的竞争力。
至境 L7 用 B 级车的预算,给用户带去 C 级车的尺寸、续航、驾控与智能化体验。在这个维度上,至境 L7 的参数表现,让以「内卷」闻名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同样倍感压力。
至境 L7 的同级竞品,如小鹏新 P7、比亚迪汉系列、领克 10 EM-P 等,要么受制于纯电动力在续航上不及至境 L7 1420km 的综合续航,要么受制于成本考量,不得不牺牲舒适、能耗或驾控等某些方面的能力,难以圆满。
而至境 L7,却将超 5032mm 车长、3 米轴距、1420km综合续航、1 米 9 的前后排乘员可用长度、L2 级城区辅助驾驶、油电转换率 3.6kWh/L 的 252kW 增程单电驱等硬核配置,全都塞进了限时权益价 18.99 万元的版本中。
这是一款满足消费者「全都要」心理的水桶车,也打破了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傲慢」「必溢价」的刻板印象。
但若仅止于此,至境 L7 仍不足以被外界形容为「合资 B 级车全新时代的象征」。
过去十年,新势力用辅助驾驶这一技术,重塑了国人对汽车技术与品牌价值的认知体系。这也正是新势力拉开与合资品牌代差的核心能力。
上汽通用与 Momenta 共同赋能的「逍遥智行」,正在改变人们对合资品牌另一个刻板印象:「合资无智驾」。
至境 L7 搭载的 Momenta R6 飞轮大模型,基于强化学习的系统,以及 8650 芯片的加持,能够像人一样从错误中学习并举一反三、在复杂场景中进化,这让它对在应对边缘场景时的上限,规则算法下的辅助驾驶系统难与其匹敌。
放到实战中,就是能在海量危险场景的训练中,提前识别并预判潜在风险,更早、更线性地做出识别与决策,这项能力的提升让「逍遥智行」系统能实现「无断点」的城市 NOA,达到并超越人类司机水平。
我们在近期试驾活动上亲测了这个系统,对它的表现特别吃惊——虽然不敢说遥遥领先,但确实达到了第一梯队的水平,过匝道、ETC 等极端、特殊场景在通行效率上都有亮眼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18 万级带激光雷达的城区辅助驾驶,由上汽通用来实现,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至境 L7要做的是「颠覆者」。
新能源的动力能耗对传统燃油的颠覆持续在行业内上演,至境 L7 对中国 B 级车市场的颠覆,更多表现在它将 C 级豪华带入 B 级市场,把竞争拉至新维度;
而辅助驾驶上,从聊胜于无到跻身第一梯队的自我颠覆,则是率先翻开了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可能性的新一章。
可以说,至境 L7 价格和配置,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合资品牌「价格高、智能化弱」的刻板印象,但智驾只是它引爆市场的第一张牌,至境 L7 想实现销量长虹的秘籍,远不止于此。
还得是传统大厂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价格的震撼总是短暂的,竞品会以更意外的价格「回敬」至境 L7。
真正能让用户从选择走向信赖、进而形成口碑裂变效应的,是日常用车中时刻围绕在身旁的扎实感和高级感。
这正是至境 L7 相较于新势力品牌的优势:对汽车核心机械素质的坚持,或者说「执拗」。
别克首先解决的,是增程系统长久以来的痛点:亏电性能衰减、纯电续航短以及电池寿命不足。
站在普通消费者视角,至境L7 基于「百万级」逍遥架构打造的「真龙」增程系统,最直观的吸引力是 302 km 的纯电续航。
当下市场的增程车,纯电续航超300km 的,有 20.29 万元的智己 LS6、33.98 万元的享界 增程 Max+ 版等产品,基本都在 20 万元以上,甚至 30 万元以上是更为集中区间,限时权益价 16.99 万起的至境 L7 仅凭这点便有足够的吸引力。
但这并不是「真龙」增程系统最核心的优势——「亏电性能无衰减」才是。
9 月中旬,我们在广德试验场驾驶着电量仅剩 5%-6% 的至境 L7,车内满员的情况下,连续进行 6 次零百加速试验,它的成绩始终稳定在 6.57-6.70 秒区间,持续领跑同时参与测试的增程车型。
这得益于全新一代 252kW增程电驱 + 寿命更长的奥特能 2.0 增混专用高性能电池 + 油电转化率 3.6kWh/L 的1.5T 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组合。
而专属电芯设计、智能电池热管理技术、双端 360° 微喷油冷等技术的加入,则让其能更从容地面对高热、高寒等极端工况。
「真龙」增程系统,体现的是别克在核心机械数字可靠性上的「执拗」,而底盘,更是泛亚 28 年「最懂中国路」的集大成者。
至境 L7 底盘采用前双叉臂 + 后多球头五连杆架构,配合 RTD 连续阻尼可变悬架,确保车辆的灵活性、稳定性的同时,提升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
这套底盘系统最让人惊喜的,是前悬架下控制臂和后副车架上布置了直径 90mm 的液压衬套,这是传统豪华品牌钟爱的配件,新势力如蔚来、极氪等亦如此。它为驾驶员保留了初段减震的柔软,与后段支撑的坚韧,刚柔并济。
所以,当我们以130km/h 的时速行驶在广德试验场的高环上时,可靠的底盘依旧能够给我们带来扎实的安全感,正是别克多年造车经验的具象化。
至境 L7 车上的「真龙」增程系统和泛亚 28 年积累的底盘技术,是通用工程师在「看不见的地方」上的执拗,但若放在今年,或许只会换来一声「可惜智能化没跟上」的叹息。
但在昨晚,当至境 L7 以决绝的价格与看齐第一梯队水平的辅助驾驶能力,这些曾经被低估的坚持,却绽放出极大的光芒,通用以往不被人看好的坚持、在技术底蕴上的长期准备,终于得到了初步的肯定。
大厂更懂舒适
作为一款宜商宜家的 B 级车,舒适是至境 L7 的必答题,而这个配置,也是至境 L7 改变新能源 B 级车格局的最后一块拼图。
与智能化、驾控一样,至境 L7 在舒适性上依旧展现出了越级的实力,用 C 级标准挑战 B 级市场。
作为最基础的大空间特性,至境 L7 并未落下。
5 米长、3 米轴距的至境 L7 拥有 1.14 米的座舱高度、1.91 米的前后排乘员可用长度,以及 397L 的后备箱常规容积,官方称其整体表现媲美中大型行政级轿车,有较为宽裕的舱内空间。
但至境 L7 对舒适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堆料,而是建立在理解中国路况基础上的洞察。
限时权益价 20.29 万元的至境 L7 主副驾和后排为四座全功能悬浮座椅,采用的是 Nappa 真皮包裹。所谓「四座全功能悬浮座椅」,顾名思义就是标配加热/通风/按摩/记忆功能,看齐 30.98 万元起的享界 S9;
副驾双 120° 的调节角度,在腰部调节角度范围上要优于 128° 的享界 S9,与仅前排有加热/记忆功能的奔驰 E300e L 对比更是明显。
实际上,最能体现至境 L7 对豪华、对舒适理解的功能,是内含 12 层支撑的后座劳斯莱斯同款悬浮层设计,官方称,这能让座椅在动态行驶时回弹高度减少 50%,加强减震效果。
这一功能配合底盘的液压衬套、6mm 前侧窗双层静音玻璃、5mm 挡风及天幕双层静音玻璃,给舱内提供平稳又安静的环境。
配合泛亚声音实验室赋能的 27 扬声器音响与多模式 4 座头枕音响,动与静的结合,是别克对静谧性这一百年传承特质的新发展。
别克在至境 L7 展现出的转变令人惊叹,这份决心与动力也将我们引向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别克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能完成如此颠覆的转换?
1+1>2?
至境 L7 能力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上汽通用这座汽车行业的「黄埔军校」,在思考并捋清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与战略之后,释放出的体系化的能量。
何以见得?我们或许可以看看上汽通用在至境 L7 各方面,展现出的能力。
无论是 9 月 15 日的亮相发布会,还是昨晚的上市发布会,至境在台上都强调了一点:至境 L7 由中国团队主导,展现出了「中国速度」。
与其他已经做出改变的合资品牌一样,通用给予了中国团队更多的权利,甚至将至境 L7 的决策交由中国团队主导,将主动权交于中国团队。
与此同时,透过对 Momenta 为代表的供应链深度整合,发挥上汽集团数十年来积累的供应链优势,为实现至境 L7 的「六边形战士」式配置,尽可能地扫除障碍。
而奥特能电池 2.0 的安全标准与其内部超越国标的验证体系,则是上汽通用利用自身的全球化标准,确保新车的安全与品质。
当上汽通用所有过往的累积,从至境 L7 开始化为它的竞争力,这其中有泛亚技术研发的坚持、上汽和通用集团的经验这些「熟面孔」,也有中国团队与供应商地位的提升的新常态,多方未来深度融合后,预计会爆发出可持续的能量。
而至境 L7 作为首款车,远远不是终点。
我们很好奇至境最后会处于怎样的历史地位。
(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