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真实的商学院,不在什么常春藤,而在你我每天的消费账单里。
你以为你在选手机,纠结Pro还是Pro Max,其实你是在品牌方的利润模型里,帮它完成一个叫“价格锚点”的KPI。
你以为你在选外卖,纠结满30减5还是满50减8,其实你是在平台的算法围城里,用自己的真金白银,给它的用户活跃度添砖加瓦。
消费主义最牛逼的地方,就是让你产生了一种“我有的选”的幻觉,而真相是,你连选择题的题干都摸不到。
最近本田CR-V这事儿,就是又一堂生动的公开课,主题叫《论跨国公司的精准刀法与用户的自我修养》。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在美国的朋友发现,他们买到的CR-V,和我们在国内买到的,好像活在两个平行宇宙。
不是说车灯大小、轮毂造型这种皮毛,而是心脏不一样。
在美国,CR-V混动版卖得风生水起,204匹马力,官方油耗吹得天花乱坠,实际开起来,大家都懂,就是个表现不错的优等生,省油,但不多,主打一个心理安慰。
价格呢,3万5美刀起步。
听起来没毛病,对吧?标准的日系家用SUV操作,稳如老狗。
但坏就坏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国内的CR-V,除了这个“优等生”版本,还多了一个叫e:PHEV的插电混动版,这玩意儿才是真正的骚操作。
马力账面上是小了点,但它揣着一块能让你纯电跑70多公里的电池。
70公里纯电续航是什么概念?
这么说吧,它就像一个揣着充电宝的学霸。平时上下班买个菜,方圆二三十公里内,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台纯电爹来伺候,油门踩下去丝般顺滑,安静得像深夜的图书馆,加油站从此就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只有当你需要出远门,或者忘了充电,它才会不情不愿地启动发动机,变成一台普通的混动车。
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既没有里程焦虑,又有低成本通勤。
这套组合拳,简直是把当下普通家庭用户的痛点,按在地上摩擦了个遍。
更扎心的是价格。这台在国内堪称“版本答案”的插混CR-V,价格换算过来,居然可能比美国那个纯粹的油混版还要便宜。
配置也没给你偷懒,什么360全景、主动安全,能给的都给了,属于是把服务给你喂到嘴里。
这就很魔幻了。
一个产品,技术更复杂,应用场景更广,理论上成本更高,结果在另一个市场卖得还可能更便宜。
这事儿你让美国车主怎么想?感觉自己像是花着精装版的钱,买了个平装版,而且人家那个平装版还带作者亲笔签名和隐藏番外。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本田这是在搞双标,看人下菜碟,区别对待消费者。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跨国公司确实在看人下菜碟,但它看的不是你张三李四的脸,而是市场这张巨大的资产负债表。
本田为什么不在美国卖这台“完全体”的插混CR-V?
答案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因为在美国市场,它不需要。
你得先理解,美国和中国的汽车市场,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
美国的混动市场,尤其是CR-V所在的这个级别,几十年来就是丰田和本田的二人转。RAV4和CR-V打得有来有回,更像是一场商量好的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能一拳把对方KO,而是谁的姿势更标准,谁能稳定地打满12个回合,然后一起分钱。
在这里,本田的核心诉求是“利润”。
它的品牌有号召力,渠道有掌控力,用户有忠诚度。它舒舒服服地卖着技术成熟、成本可控的油电混动,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躺着就能赚钱。
为什么要站起来?
甚至还要跑起来?
那不是有病吗?
引进一条新的插混生产线,意味着新的投资,新的供应链管理,新的员工培训,新的营销故事。为了一个不确定会不会爆发的市场,去动摇自己利润最丰厚的根据地,这在任何一个理智的CFO眼里,都是风险大于收益的骚操作。
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慈善,而是用风险最低的方式,赚取最稳定的现金流。
但在中国市场,故事就完全是另一个版本了。
如果说美国市场是拳击赛,那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就是八角笼里的无限制格斗,而且是上来一百个人,最后只能活一个的那种。
在这里,本田的核心诉求根本不是利润,而是“生存”。
你看看它周围的对手都是些什么妖魔鬼怪。比亚迪的DM-i技术已经把插混的成本和体验卷到了一个新高度,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了家用SUV,还有一堆二线品牌在后面拿着价格屠刀嗷嗷待哺。
在这种环境里,本田如果还抱着它那个“省油但不多”的油电混动,想跟人家拼刺刀,那不叫自信,那叫自杀。
人家能纯电通勤,每个月省下大几百油钱。你有吗?
人家能上绿牌,在限牌城市解决刚需。你行吗?
人家车里能K歌能看电影,把车变成了第二个家。你能吗?
都不能。
所以,本田推出e:PHEV,不是它大发善心,想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什么福音。
而是它不这么做,会死。
这台插混CR-V,就是本田在中国这个修罗场里,给自己打造的一件防弹衣。它不是进攻的武器,而是保命的家伙。
至于价格为什么能做到更低,逻辑也一样。一方面是国内成熟的电池供应链拉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在一个人人都在玩命降价的市场,你不跟着降,就等于把客户拱手让人。
这套在中国市场被逼出来的快种快收的打法,本质上是一种防御策略。
所以你看,同一个本田,面对两个不同的市场,展现出了两副完全不同的面孔。
在美国,它是一个气定神闲的“价值投资者”,稳坐钓鱼台,享受着品牌溢价带来的丰厚回报。
在中国,它是一个满头大汗的“高频交易员”,时刻紧盯大盘,生怕一个操作失误就被对手盘直接打爆仓。
这背后,就是“增量”和“存量”的逻辑差异。
美国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存量市场,大家比的是如何在既定的蛋糕里切走最大的一块。本田的策略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犯错就是胜利。
中国市场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增量市场,同时也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血腥战场。所有人都在赌未来的技术路线,所有人都在用今天的利润换明天的市场份额。本田在这里,不想着怎么吃别人的蛋糕,就得时刻提防自己的蛋糕被人抢走。
搞清楚这个逻辑,你就能理解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双标”行为了。
为什么很多游戏国区和外服的运营策略、氪金力度完全不同?
为什么很多手机在海外是原生安卓,在国内就要加一堆广告和预装?
为什么一些服装品牌在欧美的质量和在国内的质量,摸起来都不是一种布料?
这不是良心问题,这是生存问题。是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基于“利益相关方博弈”后,做出的最优解。
而我们作为消费者,恰好就是这个博弈棋盘上,最被动,也最无奈的那颗棋子。
你拿到的产品是好是坏,价格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厂家的善意,而取决于你所在市场的“内卷”程度。
有足够多的“鲶鱼”下场,把水搅浑,把价格打下来,把技术逼上去,我们才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
反之,如果一个市场形成了牢固的默契或者说壁垒,那消费者就只能在人家画好的圈子里,玩“有限选择”的游戏。
所以,别再纠结于“凭什么”,也别再抱怨什么“双标”。
商业世界没有那么多温情脉脉,只有冰冷的数字和残酷的现实。你看到的每一个产品定价,每一次技术迭代,背后都是一部血淋淋的商战史。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看清牌桌上的博弈,然后用自己的钱包,给你认为值得的那一方,投上一票。
毕竟,消费者虽然不能决定牌桌上有什么牌,但至少,我们还能决定跟不跟这一把。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