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方零下20度的街头,看到一辆东风E70纯电车从容驶过,车主在车内安心开着暖气——这一幕要是放在两年前,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没错,让电动车告别“冬季续航腰斩”恐惧的时代正在到来,而带来这场变革的,正是国产固态电池技术的实质性突破。从实验室走向高速公路,从概念车迈进真实交付,中国的车企和电池企业联手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续航扎实突破1000公里,价格还瞄准了老百姓的钱包。
---
一、中外企业固态电池装车进展加速
东风集团领跑亲民路线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固态电池的车企之一,东风从2018年组建研发团队,到2025年完成横跨5省10市、230万公里的极端路试,技术成熟度经受住了严寒、高温与复杂路况的全方位考验。其首款装车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为350Wh/kg,续航锁定1000公里,虽不及部分企业宣传的“2000公里”参数亮眼,但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让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用得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20℃的严寒环境下,电池放电容量仍能保持在85%以上,北方用户冬季用车焦虑终于迎来破解之道。
国轩高科锁定高端性能标杆
另一技术路线代表国轩高科则选择冲刺性能极限。其“金石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525Wh/kg,6分钟快充即可补充1000公里续航,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目前电池已完成装车测试,计划2026年小规模量产,大众、奥迪有望成为首批合作车企。这一技术路径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为行业树立了性能标杆。
国际车企竞速量产时间表
全球范围内,奔驰已在英国启动搭载固态电池的EQS原型车路测,目标续航接近1000公里,计划2030年前量产;丰田持续推进硫化物固态电池研发,量产时间表锁定2027年;宝马则联合美国Solid Power,计划2025年推出续航800公里的固态电池原型车。国内外企业齐发力,印证了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与市场迫切性。
---
二、四大技术突破重塑电动车体验
1. 安全性质变:从“易燃”到“穿钉不爆”
传统液态锂电池因电解液易燃性饱受安全质疑,而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氧化物等不可燃固态电解质,即便遭遇穿刺或高温也几乎无起火风险。国轩高科测试显示,其电池在极端破坏性实验中仍保持稳定,用户无需再为“电池自燃”担忧。
2. 续航焦虑终结:实测1000公里成标配
无论是东风的230万公里实路验证,还是国轩实验室525Wh/kg的能量密度数据,均指向同一结果:满电续航突破1000公里已成现实。这意味着北京至上海无需中途充电,远超燃油车单箱油续航。
3. 超充体验革新:6分钟=1000公里
国轩高科、蔚来等企业实测的6分钟快充技术,将充电时间压缩至传统电动车的1/5。若配套超充桩普及,用户补能体验将无限接近燃油车加油。
4. 寿命与低温性能双提升
东风固态电池循环寿命达20年(健康度衰减至80%),国轩产品更突破3000次循环。同时,-20℃放电保持率85%的数据,彻底解决了锂电池冬季“电量尿崩”的痛点。
---
三、亲民战略加速普及,中国供应链优势凸显
东风主动降本,普惠普通家庭
与部分企业追求参数极限不同,东风选择通过优化材料配方和工艺简化,主动降低能量密度和续航数值,换取成本可控性。其首款固态电池车型起步价控制在48万元区间,虽高于普通电车,但远低于业界预估的百万级定价。随着产能爬坡,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
政策与产业链协同破局成本难题
工信部2025年新规明确提出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北京、上海等地将其纳入重点产业规划。上游材料企业如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加速布局固态电解质量产,中游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推进半固态过渡方案,预计2027年全固态电池成本将降至当前液态电池的1.5倍以内。
国际订单印证中国技术实力
大众集团战略性投资国轩高科并持股超25%,其固态电池将优先搭载于奥迪车型;美国Factorial Energy亦寻求与中国材料企业合作。中国在固态电解质合成、电池结构设计等环节的专利数量已居全球前列,供应链成熟度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优势。
---
四、未来展望:2026–2027年迎来普及拐点
据行业预测,2026年将是半固态电池普及元年,长安、欣旺达等企业将率先实现装车;2027年全固态电池开启规模化量产,初期应用于高端车型,2030年渗透率有望突破10%。对消费者而言,技术路线争议终将回归用户体验本质——敢在冬天开暖气、长途不焦虑、换车周期延长至10年以上,才是真正的出行革命。
正如一位完成黑龙江极寒测试的东风工程师所言:“参数竞赛终会退潮,能让用户忘记续航数字的电池,才是好电池。”当国产固态电池以千公里续航和亲民价格驶入寻常百姓家,电动出行的终极体验已触手可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