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李水秀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200字)
“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儿,就劝他去造车,因为太苦了!”
在8月26日的一场对话中,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说出了这句既幽默又辛酸的话。
他还提到,当初认为自己能造车的人大多没做过硬件,真正做过硬件的朋友,都觉得他不该踏入造车领域,比如雷军。
被问及“雷军是被你害去造车的吗”时,何小鹏连忙摆手说“不是不是”。
有趣的是,雷军曾在2024年度演讲中提到:“有两位好朋友一直力劝我造车,就是李斌和何小鹏。”
雷军也曾在采访中说过,“我和何小鹏接近20年的情谊,在大家都做车了之后,同在一个江湖,但不能只有打打杀杀,也应该还有兄弟情谊。”
何小鹏直言不讳地说:“在汽车这个行业,中国的淘汰赛大概还有5年时间,没有人说已经拿到‘船票’了。”
这场长达三小时的深度对谈,揭开了造车光环背后的残酷真相。何小鹏不仅亲述了从互联网创业到造车的地狱模式转换,还首次系统回应了2024年小鹏汽车一年更换十余名高管人事大地震的内幕。
时间回到2024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个时候公司的挑战也很大,去年二季度,小鹏亏损很大,每一天大概才卖100多辆车,一个月才小几千辆车。我们的合作伙伴一个月的数据是我们的十倍。”何小鹏在节目中回忆道。
造车的难,首先体现在组织管理的巨大挑战上。面对销量滑坡与组织效率问题,何小鹏坦言自己从一线业务开始全面接管,“在一年多的时间调整了十几位高管的岗位,90%左右的一级部门全部都换了。”
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却没有引发外部剧烈震荡,何小鹏是如何做到的?
他分享了自己的管理哲学:调整既要坚决,也需兼顾情感沟通。何小鹏透露,大部分高管属于主动退休,整体过程较为平稳。
“那个时候公司的挑战也很大,很多人本来也有思想斗争,如果在公司特别好的时候做大调整也没有逻辑,但是特别差的时候调整越坚决有可能越适合,因为它给了一个契机去谈。”何小鹏解释道。
为稳定军心,何小鹏与公司骨干吃了几十顿饭,坦诚沟通公司状况,并预计在当年第四季度迎来好转。尽管做出如此展望,仍约有30%的员工最终选择离开。
造车的难度不只体现在组织层面,还包括对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全面考验。从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算法到供应链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
汽车行业有其独特的产业规律,一款车型从研发到量产需要 3-5 年周期。何小鹏自己都说,现在做一款车,从研发到上市得三年,这三年里市场审美、消费者需求、竞争环境全在变,而且车造出来得卖好些年,不确定性太多了。
再看现在的行业现状,跟当年造手机一样,新品牌根本挤不进去,就剩淘汰赛了。
何小鹏的经历,反映了许多创业者在追逐梦想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打磨和高效的执行。
即使在公司已经起死回生取得一定成绩的今天,何小鹏仍然坚持认为,造车是对心智与资源的全面考验。
在智能电动汽车这条赛道上,没有人能够轻松取胜,但正是这种极限挑战,吸引着那些真正想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前赴后继。【《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