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

2025年年初,自动驾驶技术被冠以“智驾”之名,成为车企竞相追逐的焦点,甚至被包装为产品技术实力的终极标尺。一时间,行业高呼2025年为“全民智驾元年”,智能化赛道上的竞速似乎将重塑整个汽车市场格局。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然而,当某品牌搭载先进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酿成恶性事故,冰冷的现实瞬间戳破了过度宣传的泡沫。公众对“自动驾驶”的盲目信任转为深刻的警惕。接踵而至的类似事件,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重拳出击,反复强调并划清红线:“自动驾驶”绝非“辅助驾驶”,车企的营销狂欢必须降温。

如今,监管利剑再度出鞘。日前,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辅助驾驶新规,目标直指行业的无序乱象,意图为狂奔的“自动驾驶”梦想戴上“紧箍咒”。

穿透迷雾:新规剑指车企“三宗罪”

深入审视这份征求意见稿,其核心诉求在于拨开企业精心编织的营销迷雾,将辅助驾驶系统的真实边界与使用责任,强制置于用户眼前。

告别“小 字免责”的阴暗伎俩: 新规明确要求,车企必须在车辆APP、车载信息交互系统的显著位置,以及车主手册中清晰、完整地展示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提示和详尽使用说明。这无疑是对行业潜规则的致命一击——曾几何时,发布会上PPT里炫酷的“自动驾驶”演示光芒万丈,而角落里那些关乎生死的免责声明小字,却如同隐形般被刻意忽略。新规之下,这种对用户知情权的系统性漠视将无处遁形。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安全优先”成为技术开发的铁律: 新规对企业技术开发路径提出了硬性要求——必须开发并应用“安全优先”的驾驶员监测、警示及处置功能。系统需实时密切监测驾驶员状态,一旦检测到脱手、闭眼、疲劳等脱离驾驶任务的危险情形,必须立即启动“防御链条”:从语音警告、方向盘震动等初级警示,逐步升级到限速、靠边停车,直至最终强制禁用辅助驾驶功能。其设计逻辑核心在于:系统必须成为驾驶员的“安全副驾”,而非替代者或诱惑其放松警惕的“隐形杀手”。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这与当下部分车企,尤其是一些造车新势力激进的“类人驾驶”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它们盲目追求系统在特定场景下的“拟人化”表现,却忽略了辅助驾驶的初衷本应是缓解疲劳,而非接管驾驶。相较之下,以大众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功能设计上展现出更严谨的保守性。其系统对驾驶员状态的监控更为严格,一旦系统判断驾驶员失去驾驶能力(如昏迷),便会迅速触发警示、主动降速并最终执行安全靠边停车动作,优先保障车内及道路安全。

营销话术的“紧箍咒”: 新规对车企的命名与宣传施加了前所未有的严格限制。文件明确指出,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的命名及营销宣传中,严禁使用任何可能暗示其为“自动驾驶”系统的词汇或表述。同时,企业应避免过度宣传车辆驾驶性能,防止误导消费者进行不合理的高速驾驶行为。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表态将加大对此类违规宣传的监督检查力度。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这项要求直击当前电动车时代的核心痛点。电机的普及使得高性能变得异常“廉价”,以往需要昂贵六缸发动机才能实现的澎湃动力,如今几台电机即可轻松达成。然而,驾驭动辄四五百匹马力的能力,却并未随之普及。社交媒体上,时常可见年轻驾驶者提车后,在市区道路将车速疯狂飙升至150公里/小时甚至更高,最终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新规要求车企在宣传中克制对“性能怪兽”形象的渲染,正是对这种社会痛点的精准回应。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此外,新规对饱受诟病的OTA(空中升级)乱象也划出了清晰红线:“不得将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不得通过OTA方式隐瞒缺陷”。在电气化与智能化深度交融的今天,OTA本应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利器,却在部分车企手中逐渐“变味”。将未经验证的、甚至是半成品的软件版本匆忙推送给用户,美其名曰“快速迭代”,实则让消费者承担了“小白鼠”的风险,某些严重缺陷甚至直接导致了行车安全事故。新规明确要求车企必须为其通过OTA推送的产品负全责,从根本上遏制了“拿用户练手”的危险倾向。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落地之考:新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对于这份“最严新规”所提出的系统性规范措施,业内专家与普通消费者普遍表达了支持态度。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一位长期研究智能驾驶的教授认为:“这剂‘退烧药’来得及时且必要。它为当前蒙眼狂奔、过度炒作的所谓‘自动驾驶’热潮注入了至关重要的理性和安全基因,实质上将引导整个行业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安全与效率的提升。”

然而,在支持与期待之外,疑虑的声音同样清晰可闻。众多网友在相关新闻下的评论直指核心:“高层的想法和制定的措施方向是对的,但关键是如何确保它不沦为‘一纸空文’?” 具体疑问包括:当新规明令禁止“小字免责”、严禁过度营销后,若有车企仍胆敢阳奉阴违、顶风作案,监管机构手中是否握有足够有力且具有足够威慑力的处罚“利剑”?处罚的标准是否清晰、力度是否能让违规者感到“切肤之痛”?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这种担忧切中要害。单纯依靠企业的道德自律和市场自觉,期望它们主动、严格地审视自身在营销话术、功能设计、OTA推送等方面是否存在“踩线”行为,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良规善政的生命力,必然建立在严密监督与刚性惩罚的基石之上。

新规的落地生根,亟需配套构建一个闭环的监管与惩戒体系。

明确且严厉的处罚细则: 对于违反命名宣传规定、安全提示不到位、驾驶员监测系统形同虚设、违规推送未经验证OTA等行为,必须有明确的、阶梯式上升的处罚标准。处罚形式应多元化,包括高额罚款(参考欧盟GDPR罚款可达全球营业额4%的力度)、暂停相关车型销售或OTA功能、直至强制召回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成本。处罚力度必须让违规者感到“肉痛”,远超其可能获得的违规收益。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建立高效协同的监管网络: 市场监管、工信、交通管理等部门需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与执法联动。利用车辆实时回传数据、用户投诉平台、第三方测评、舆情监控等多维信息源,构建智能化的监管“天网”,提高发现违规行为的效率和精准度。探索引入保险行业数据(事故率与辅助驾驶功能的关联性分析)作为重要监管参考。

强化第三方监督与消费者维权: 鼓励和支持专业机构、媒体及消费者对车企辅助驾驶功能的实际表现、宣传真实性进行独立监督和评测。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并确保其反馈能得到有效处理和回应。探索建立集体诉讼机制,为权益受损的消费者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智驾的未来:在安全基石上稳健前行

此次“最严新规”的出台,绝非对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阻挠或打压。相反,它是以最严肃的态度,为这场深刻的出行革命划定不可逾越的安全边界,强制行业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从口号真正内化为产品设计、营销传播和用户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其终极目标,是引导整个产业从喧嚣浮夸的“营销竞赛”和冒险激进的“技术跃进”,回归到稳健务实、安全可靠的发展轨道。

当车企不能再以模糊的“自动驾驶”概念迷惑消费者,当每一句炫酷的宣传语背后都必须有坚实的安全承诺与责任担当作为支撑,当每一次OTA推送都经过严苛验证,当驾驶员监测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防线——这才是智能驾驶技术赢得公众长久信任、释放其改善人类出行体验巨大潜能的唯一正途。

最严辅助驾驶新规出台,那些吹牛的车企,以后得小心了-有驾

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已经掷地有声。接下来,行业与监管者共同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纸面上的严厉条文,锻造成悬在每一家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喜欢吹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安全真正成为智能驾驶时代不可动摇的基石。唯有如此,“智驾”二字所承载的美好承诺,才不会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中化为泡影,而是真正照亮通往未来安全、高效、便捷出行之路。当技术狂奔的喧嚣渐息,安全红线浮出水面,真正的智驾革命不在速度,而在每一次出发都能安全抵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