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奔驰退股日产不是单纯撤资,是全球车市战略重构的明确信号。
先看,8 月下旬有消息称,梅赛德斯 - 奔驰旗下养老金信托要出售所持日产汽车约 「3.8%」 的股份,市值差不多 「3.46 亿美元」。
发行条款里写着,售价区间在每股 337.5 到 345 日元,折价幅度 5% 到 7%。
消息一出来,日产当天股价直接跌了约 6%,创下 7 月初以来的最大跌幅。
奔驰说这是 “精简投资组合”,但说实话,这事没那么简单。
有人觉得,奔驰这就是养老金资产的常规操作,没必要过度解读。
但小风认为,奔驰选在这个时间点退股,明显是算过账的:日产现在的战略价值,已经撑不起奔驰的长期布局了。
想当初,奔驰和日产合作是为了啥?
2010 年代初期,雷诺 - 日产联盟和戴姆勒(当时奔驰母公司)搞合作,核心是平台共享、联合开发发动机,比如英菲尼迪 Q30 和奔驰 A 级共用平台,还能分摊小型车的研发成本。
可现在呢?
英菲尼迪早退出欧洲市场了,小型车市场又在萎缩,最关键的是,电动化时代来了,以前那套合作模式根本用不上。
奔驰自己还在电动化转型里挣扎呢,2024 年奔驰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 23%,EQ 系列拖了大后腿,中国市场占它全球销量的 34.5%,收入贡献却只有 15.89%。
这种时候,它哪有精力管日产的死活?
与其把钱放在日产这种没盼头的投资上,不如收回来集中搞自己的电动化核心业务。
说白了,奔驰这是 “断舍离”,但断的是 “没价值的累赘”。
再说,雷诺和奔驰这两大股东相继离场,不是日产运气差,是它自己的 “造血能力” 出了大问题。
今年 4 到 6 月,日产亏损了 791 亿日元,这已经是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了。
全球销量也不行,上半年才卖了 161 万辆,同比下滑 6%,首次跌出全球车企前十。
有人说日产在搞自救,新任 CEO 伊万・埃斯皮诺萨不是推出了 “Re:Nissan” 计划吗?
要在 2027 财年把全球产能从 350 万辆缩减到 250 万辆,工厂从 17 家砍到 10 家,还要裁 2 万人。
可问题是,这只是 “砍成本”,不是 “建优势”。
电动化时代,车企拼的是电池技术、软件生态,日产有啥?
它的新能源车型在华销量下滑 17.6%,被比亚迪、吉利按在地上打:比亚迪上半年全球销量 427 万辆,是日产的两倍多,这差距不是砍产能能补上的。
更要命的是,日产的核心市场全在拉胯。
北美市场净销售额下滑 10.23%,关税政策可能让它全年减利 3000 亿日元;
亚洲除中老外的市场,销售额直接暴跌 25%,份额只剩 5%。
这种情况下,股东不跑才怪,难道等着一起亏?
从行业角度看,奔驰退股日产,其实是全球传统车企联盟模式 “寿终正寝” 的缩影。
以前,车企搞联盟是为了分摊成本、降低风险,比如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大众和福特的合作,都是这么个逻辑。
可现在电动化、智能化来了,这套玩法不管用了。
为啥?
因为电动化需要的是 “深度自研”,不是 “简单共享”。
比如电池技术,我国宁德时代、比亚迪都有自己的核心专利,日产还在依赖外部供应商;
软件方面,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需要长期投入,联盟里各车企节奏不一样,有的想快,有的想慢,根本拧不到一起。
就像大众和福特,之前说好合作开发电动皮卡,结果去年也闹得不了了之,原因就是双方在技术路线上谈不拢。
现在的车市,已经不是 “抱团取暖” 的时代了,是 “各自为战拼核心技术” 的时代。
谁还抱着传统联盟不放,谁就会被淘汰。
日产就是个例子,联盟没给它带来电动化的助力,反而因为内部扯皮,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
有意思的是,传统车企联盟瓦解、日产这类老牌车企下滑,正好给了我国车企 “反向超车” 的机会。
先看数据,7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逼近 50%,比亚迪、吉利、蔚来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卖得好,出海也越来越顺。
比亚迪上半年在东南亚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 71.9%,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把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新能源车型上,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车企有 “全产业链优势”:从宁德时代的电池,到华为的智能驾驶,再到本土的芯片供应链,不用看别人脸色。
对比之下,日产连个拿得出手的电池技术都没有,怎么跟我国车企竞争?
还有,我国车企的 “反应速度” 也比传统车企快。
比如比亚迪,从刀片电池到 CTB 技术,迭代速度一年一个样;
吉利的极氪品牌,针对年轻群体快速推出新车型。
这种灵活性,是日产、奔驰这些大企业学不来的。
可以说,全球车市的洗牌,对我国车企来说,不是挑战,是机会。
可能有人会问,日产搞收缩产能、砍成本,就一点用没有吗?
说实话,有用,但只是 “缓兵之计”,不是 “救命稻草”。
传统车企要想活下来,关键是 “聚焦核心技术”,而不是单纯砍成本。
比如奔驰,虽然电动化转型慢,但它至少知道要集中资源搞 EQ 系列,哪怕现在下滑,总比像日产那样漫无目的强。
再看我国的蔚来,虽然之前也有亏损,但它坚持搞换电技术,现在换电站全球布局超过 2000 座,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日产的问题在于,它只知道 “砍”,不知道 “建”。
砍产能、砍员工,能解决短期亏损,但解决不了长期的技术短板。
电动化时代,没有核心技术,再怎么砍,也只是 “慢性死亡”。
最后总结:奔驰退股日产,本质是全球车市从 “联盟时代” 进入 “核心技术竞争时代” 的信号。
日产的困境提醒我们,跟不上技术变革就会被淘汰,而我国车企已经抓住了机会。
你觉得我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能再提升吗?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