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翻身战打响,摘掉颗粒捕捉器,性能油耗双赢!

最近这几年,不知道您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新买的燃油车,明明看着参数表上的发动机数据一年比一年漂亮,技术也号称越来越先进,可真开上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油门踩下去,车子总要“思考”一下人生才慢悠悠地提速,尤其是在市区里超个车,心里都得提前打好几遍草稿。

更让人纳闷的是,这动力感觉变弱了,油耗反倒还悄悄往上涨了。

燃油车翻身战打响,摘掉颗粒捕捉器,性能油耗双赢!-有驾

很多人都一头雾水,难道是自己的驾驶技术退步了?

其实,这背后很可能藏着一个您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您驾驶体验和钱包的“小东西”——颗粒捕捉器,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GPF。

这到底是个什么装置,为什么一个本来为了环保而生的好东西,如今却成了让广大燃油车主头疼不已的“紧箍咒”呢?

咱们得先弄明白,这个颗粒捕捉器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简单来说,它就是国家为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气更干净,给所有符合“国六b”这个目前最严格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在排气管里强制安装的一个高科技“口罩”。

它的内部结构像个蜂窝煤,材质是特殊的陶瓷,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

当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经过这里时,那些对人体有害的PM2.5等细小颗粒物,就会被这些小孔给牢牢地拦截下来,过滤效果非常厉害,据说能挡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颗粒。

从这个角度看,这绝对是一件大好事,毕竟蓝天白云和健康呼吸,是我们每个人都期盼的。

我们国家下定决心治理空气污染,这份魄力和执行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的。

然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出在这个“口罩”如何自我清洁上。

燃油车翻身战打响,摘掉颗粒捕捉器,性能油耗双赢!-有驾

咱们人戴的口罩,脏了可以直接扔掉换新的,可汽车这个金贵的“口罩”不行,它得自己想办法把堵在里面的脏东西给清理掉。

这个过程,专业术语叫“再生”。

它的原理就是,当电脑检测到捕捉器里的颗粒物堵到一定程度了,就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比如多喷点油,调整一下发动机的点火时机,想方设法把排气管的温度瞬间提高到六百摄氏度以上。

在这样的高温下,那些被拦截下来的碳颗粒就会被烧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排出去,这样一来,“口罩”就恢复了通畅,可以继续工作了。

这个设计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

一个能自我清洁的环保卫士。

但这个完美的设想,是建立在一个理想的行车环境之下的,那就是车辆能有足够多的机会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或者发动机能经常保持在高转速下运行。

因为只有这样,排气管的温度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它“发烧自洁”所需要的高温。

可现实情况是,我们绝大多数车主的日常用车场景是什么样的?

是在大城市里,每天经历着走走停停的早晚高峰,是眼睁睁看着导航地图上全线飘红的拥堵,平均车速可能连三十公里都不到。

燃油车翻身战打响,摘掉颗粒捕捉器,性能油耗双赢!-有驾

在这样长时间低速、低负载的行驶工况下,排气管的温度总是徘徊在两三百度的“温吞”状态,根本达不到触发“再生”的条件。

这就好比一个需要靠剧烈运动出汗来排毒的人,却天天被要求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身体里的毒素自然就越积越多了。

于是,一系列让车主们头疼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子没劲儿了。

排气管被堵住了,发动机的废气排不出去,新鲜空气也就进不来,整个车就像得了哮喘一样,喘气都不顺。

您花真金白银买的是一台宣传拥有强劲动力的车,结果开起来感觉像个“软脚虾”,提速慢半拍,超车变得犹豫不决。

有专业机构做过测试,一台主流的2.0T发动机,在颗粒捕捉器发生堵塞后,传递到轮子上的实际马力,能凭空减少百分之十到十五。

这种动力上的“阉割”,让驾驶的乐趣大打折扣。

紧随其后的,就是油耗的莫名飙升。

发动机为了把废气从堵塞的排气管里硬“挤”出去,就必须使出更大的力气,而这多出来的力气,燃烧的不是别的,正是您油箱里白花花的汽油。

很多车主都反映,自从感觉车子变肉之后,百公里油耗轻轻松松就上涨了一到两升,有些堵塞严重的,油耗甚至能比正常状态下高出百分之十五以上。

燃油车翻身战打响,摘掉颗粒捕捉器,性能油耗双赢!-有驾

每个月去加油站,看着加油机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心里都在滴血,感觉就像车里藏了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偷油贼”。

如果说动力变弱和油耗升高还只是让人心里不爽,那么接下来的维修保养问题,就是实实在在地让钱包“大出血”了。

当颗粒捕捉器堵塞到连行车电脑都无法容忍的地步,仪表盘上就会亮起一个发动机故障灯,警告您车辆出现了问题。

这时候您开到4S店,维修师傅通常会建议您去高速上,用特定的高转速跑上个半小时,人为地创造高温条件来“烧一烧”那个堵住的“口罩”。

这种方法有时候管用,但治标不治本,因为只要您的城市通勤路况不变,过不了多久它又会堵上。

如果堵得太厉害,连“拉高速”都救不活了,那就只能拆下来进行专业的清洗,一次的费用动辄就是八百上千。

万一堵得太死,陶瓷滤芯因为长时间高温或者其他原因损坏了,那就只能整个更换,一个原厂的颗粒捕捉器,连工时费算下来,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块,这可是一笔在买车时谁都没有预料到的额外支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为了环保而生的装置,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变得不那么环保。

比如,为了疏通它而刻意去“拉高速”,让发动机长时间处于非经济的高转速区间,这个过程本身就会额外消耗燃油,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形成了一个怪圈,为了解决颗粒物污染,却可能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环保的目标和实现手段之间发生了背离。

燃油车翻身战打响,摘掉颗粒捕捉器,性能油耗双赢!-有驾

面对这样的困境,很多车主感到无奈,甚至催生了一些灰色产业。

在一些汽修市场,出现了专门“屏蔽”或者“掏空”颗粒捕捉器的服务。

一些车主宁愿冒着年检过不去的风险,也要暂时拆掉这个“紧箍咒”,为的就是找回车辆本该有的动力和正常的油耗,等到了年检的时候再想办法装回去。

根据一些行业协会的数据统计,近年来因为颗粒捕捉器堵塞而引发的发动机相关维修案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增幅甚至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三百,这背后是无数车主付出的高昂维修成本和宝贵时间。

平心而论,我们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行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这个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和子孙后代的未来。

问题在于,一项在欧洲等路况较好地区应用成熟的技术,被直接引入到我们国家复杂的、特别是拥堵的城市交通环境中,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这暴露了理想的环保政策与复杂的现实用车环境之间的矛盾。

真正的环保,不应该以牺牲广大用户的正常体验和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为代价。

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的是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汽车制造商们不能再简单地把颗粒捕捉器当作一个应付法规的“补丁”,而是应该从根源上,比如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技术,研发更耐用、更智能、更适应中国路况的自清洁技术。

同时,我们的燃油品质也需要继续提升,从源头上减少颗粒物的生成。

对于政策层面,或许也可以考虑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比如针对混合动力这类本身颗粒物排放就相对较低的车型,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在保护我们碧水蓝天的同时,也能让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出行更加顺心、省心、安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