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智能汽车到底该用什么技术来实现自动驾驶的讨论又热闹起来了,源头就是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
他接连在网上发表言论,把矛头直指激光雷达,说这东西不行,甚至有点多余。
这下可就炸了锅了,因为现在市面上,尤其是咱们国内的新能源车,很多都把激光雷达当作是高级智能驾驶的标志性配置。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了:一边是行业领头羊特斯拉,坚持只用摄像头,说这才是王道;另一边是众多车企,纷纷给自家新车装上激光雷达,说这才是安全的保障。
那么,马斯克到底为什么这么看不上激光雷达?
难道他那几个摄像头,真的就比别人的“激光眼”更厉害吗?
这背后到底是一场技术路线的深刻分歧,还是一场精明的商业营销呢?
咱们先来听听马斯克是怎么说的,他的理由听上去还挺有说服力的。
他直接点名了自动驾驶领域的另一位巨头,谷歌旗下的Waymo。
他说Waymo那套顶在车顶上、像个大花盆一样的激光雷达系统,一遇到坏天气就抓瞎。
比如下大雨、下大雪,甚至是沙尘暴天气,激光雷达就会因为光线被雨滴、雪花散射,导致收到的信号乱七八糟,分不清前方到底是路还是障碍物,整个车就没法正常行驶了。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信口开河,他还搬出了自家的航天公司SpaceX来举例,说他家的“龙”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用的就是激光技术来测距,所以他对这东西的优点和缺点了如指掌。
他的意思是,激光雷达在特定、封闭的环境下确实好用,但把它放到复杂多变的开放马路上,问题就多了。
他认为,在一辆车上装太多的传感器,比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等,反而会带来新的麻烦。
因为不同传感器对同一个物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一个说前面是人,另一个说是个影子,系统到底该听谁的?
这种数据上的“打架”会增加决策的风险。
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案才是最好的,那就是模仿人类,只用“眼睛”,也就是纯视觉方案。
特斯拉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们的车就靠8个摄像头来感知周围的一切。
马斯克还透露,他们以前也尝试过自己研发雷达,装在Model S和Model X上,但测试下来发现效果远不如摄像头,于是就果断放弃了。
马斯克的这套说法,听起来逻辑很自洽,也符合他一贯推崇的“第一性原理”思维。
但是,很多人不买账,是因为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前,大家普遍认为特斯拉不用激光雷达,主要还是因为成本太高了。
那时候,一颗用在车上的高级激光雷达,价格能达到几万美元,比一辆普通家用车都贵,谁也用不起。
所以,特斯拉选择成本更低的纯视觉方案,在当时看来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商业决策。
可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我们国内产业链的成熟,激光雷达的成本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现在一颗能满足主流辅助驾驶需求的激光雷达,价格已经降到了几百美元,甚至两百美元。
这个价格,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已经完全可以接受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两年国内市场上,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越来越多,甚至连十几万的家用车,比如广汽丰田的铂智3X,都开始把激光雷达作为宣传卖点。
回头再看特斯拉,以它那么高的单车利润,加装几颗激光雷达在成本上根本不是问题,它依然会是全球最赚钱的车企之一。
所以,现在再说特斯拉不用激光雷达是为了省钱,就站不住脚了。
真正的原因,还是马斯克从根本上就认为,这条技术路线是错误的。
那么,纯视觉和激光雷达这两条路,到底谁更靠谱呢?
我们不妨用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分析一下。
纯视觉方案,就像我们人类开车一样,主要依靠眼睛去看。
摄像头拍下图像,然后通过非常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去分析图像里的内容,识别出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等。
这条路的优点是,如果算法足够强大,它的上限会非常高,理论上能理解非常复杂的场景,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一样。
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就曾畅想,未来的视觉方案甚至能看清两百米外地上的一颗钉子。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太依赖“看”的质量。
在光线不好的夜晚、大雨倾盆的时刻,或者遇到强光、逆光,摄像头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跟我们人眼一样会看不清。
而激光雷达,它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
它不是被动地“看”,而是主动地去“摸”。
它会不断地向外发射人眼看不见的激光束,然后测量这些光束碰到物体后返回来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它能瞬间在脑海里建立一个周围环境极其精确的三维立体模型。
这个模型里,每个物体的形状、距离、运动速度都清清楚楚。
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精确,而且基本不受光线影响,无论是白天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它都能稳定地工作。
但是,它也有短板,比如它“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点云,它只知道那里有个东西,但不知道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比如它分不清地上的塑料袋和一块石头。
而且,就像马斯克说的,在极端天气下,它的性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这么一对比,两条路线的特点就很清楚了。
特斯拉的纯视觉,是在赌一个“更聪明的大脑”,希望通过海量的行驶数据训练,让车辆的AI变得比人还聪明,能应对一切看得见和“脑补”出的情况。
而国内车企普遍采用的“激光雷达+摄像头”的融合方案,则更像是一种务实和稳妥的选择。
摄像头负责“看懂”,识别红绿灯、车道线;激光雷达则负责“看清”,提供一个绝对精确的物理世界地图作为安全底线。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举过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让很多老司机都感同身受: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晚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尾灯坏了、车身又很脏的大货车,它们在黑夜里就像一个“隐形杀手”。
对于纯视觉系统来说,摄像头很可能什么都看不到,等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
但对于激光雷-达来说,不管那辆车有没有灯,它都能准确地探测到前方有一个巨大的障碍物,从而提前预警或刹车。
这就是多一种传感器带来的安全冗余。
所以说,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造车哲学的碰撞。
马斯克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像人一样的智能,他有这个技术自信,也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
而我们国内的车企,则更多地从当前用户的实际安全角度出发,选择用技术上的“双保险”来为用户的安全兜底。
当激光雷达的成本不再是门槛之后,多加一道安全防线,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马斯克频繁地在社交媒体上挑起这个话题,背后其实也有商业上的考量。
每次他发表惊人言论,都能为特斯拉带来巨大的关注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本极低的营销。
同时,通过贬低对手的技术路线,也能反过来巩固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在用户心中的“先进”形象。
在真正的全自动驾驶到来之前,这场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究竟是特斯拉的“最强大脑”能笑到最后,还是融合方案的“稳扎稳打”更能赢得市场的信赖,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一切都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