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七月份开着秦L跑新疆回来,出了点小状况。事情是这样,混动模式用不了多久就报故障码,虽然不妨碍开车,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我估摸着车开了差不多一千五百公里,跑完新疆回来,纯电模式倒挺稳的,平常市区也没啥问题,或者说没再触发那个故障码。可昨天再跑高速,才一个多小时,故障码就弹出来了,像是故障又回来了。
我问了下修理厂师傅,这回是第二次去店里了。上次八月初回来检查,技师检查半天没查出啥具体毛病,故障码一消,叫我再开开看看。估摸着可能是传感器一时异常或者电控系统玩心机,毕竟混动系统的传感器太多了,有时候数据零零散散,一有状态异常就报警。但师傅也承认,这玩意儿偶尔蹦一下码很难抓住猫猫,尤其是在复杂路况下。你说这不麻烦吗?我都快被搞糊涂了。
这混动系统其实挺复杂,类似一个多层次的供应链管理。想象你跑个商城,研发是设计方案和选货,供应链是进货、仓库和物流,渠道就是门店,用户就是最终消费者。咱秦L的混动发动机和电池管理系统就像这家商城的物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失误,信息不及时或者元件闹脾气,整个流程都会乱套,故障码闪烁就是这乱象的表征。其实这种系统故障,和换轮胎时你忽略了螺丝紧度差不多,肉眼看不出,但精神上就是个隐患。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起他唐DM-i发动机烧机油的问题,他跑新疆回来,发动机冒烟,动力明显比平时弱不止一点点,声音吵得不得了,爬坡特别吃力。他猜是不是高海拔和那边油质不太搭。师傅那边也提过,传感器不靠谱,油品差点甚至缺缸,这都有可能,加起来就是水土不服。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念头,咱秦L混动系统故障码,会不会也是受了水土不服影响,传感器数据被高海拔那边稀薄空气干扰了?没细想过,纯属猜测。
这故障码弹出来,虽然系统没卡死,但跟纯电模式切换明显没那么流畅了。平心而论,同价位的比亚迪宋PLUS DM-i,我用过实车,混动模式挺稳定,十次跑高速九次没出故障。秦L这方面可能设计更激进,电池和发动机的协同更复杂,反而敏感度更高一点。可设计上的用心良苦,换成现实场景就变得脆弱,这差别太明显了。
我跟销售说了这个问题,他倒是挺实诚,这混动系统,尤其这套动力总成是新一代的,还在优化阶段,秦L上线前对高海拔适配做过测试,但毕竟有限。他说现在厂家更多给出的是故障码对应的修理方案,针对故障码定位后才开始改。先让客户多跑,多收集问题样本,后续软件OTA修正逐步补救,感觉就是借客户做完善测试。
我感慨一下,有时候车就像研发里面一套复杂的供应链,刚上市那会儿就像初版产品,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有落差。高科技附加值越高的车型越容易露出里面的疤痕。买车不是买终极完美品,是买最新的测试版,这心理落差,我想不少买混动车的朋友都有过。
昨天跑高速遇上故障码弹出来,我老弟就在旁边调侃,你这车混动模式崩了,是不是发动机和电机打架了?我挺烦这玩笑,毕竟车是我自己花钱买的。虽然混动故障码一出现,不影响开,心里还是不安,毕竟高峰期堵车或者爬坡时不敢大油门踩,得憋着。你们有没有遇过这情况,混动模式时不时报故障码,可开着正常,找售后又查不出具体病因,怎么处理的?
我心算了一下,百公里多跑点油电切换的损耗,加维修上门里查不出原因反复检测,心理成本挺大的。秦L官方给的保值率估算表里22个月保值差不多在55%左右,保养成本不算低,这毛病一折腾心里就怕影响转手。
这事让我想,混动车研发还有啥能帮用户体验提升的?还是得靠OTA升级解决大部分软件判定异常问题?毕竟硬件改动成本太高,供应链这根大麦秆一旦受挫,车就容易上火。研发流程就像试厨师新菜,需要反复调试,出错也是常态。可咱用户,心里就一直等着那口端上来的熟汤。
。。。说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我隔壁邻居的老款丰田混动,一年跑三万公里,出现混动报故障次数几乎为零,是产品成熟还是调校保守?这究竟是性能权衡还是制造成本导致差异?(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还是想问问,遇到这种隐形故障码弹出但没致命影响的情况,尤其是高海拔地区行驶后,你们都怎么做?继续跑,还是重点检查?维修时候怎么和技师沟通才不被糊弄?
这故障码到底是个什么鬼呢?或许下次去店里能让师傅试试直接连接车载CAN总线数据,抓个活生生的错误才靠谱。到时候再说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