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经风光无两的特斯拉,居然有一天会被国产新能源当成“出题老师”,甚至连定价权都拱手让人?
一台Model Y L,横空出世,开局就一记无声闷棍:33.9万元的标签,硬是比理想i8便宜个800元,简直像两个班主任在比谁更佛系。
这事刚传开,吃瓜群众一脸“啊这”,有点像高考前老师预告难题,结果考试难度刚比模拟试卷高一点点。
有人开始犯嘀咕:特斯拉这波操作,是主动放水,还是被人堵在了胡同口只能认怂?
一台六座 Model Y L,猛地就降价瘦身发售,还背了一顶“中国特供”的帽子,理想i8在旁边蹦跶,这场新能源车的价权争夺战,看起来还真有点意思。
大家都觉得,要是以前,特斯拉出新车,绝对得开一场盛大的发布会,灯光舞美、彩虹屁、马斯克隔空发推都安排上了。
苹果的“发布即秒杀”套路,特斯拉也跟着玩,可这次Model Y L直接不搞仪式,货一上架就开卖,好像卖牛奶似的,随意到家。
起售价33.9万,六座,纯电,特供中国市场,还带一堆升级,说是对中国用户的诚意之作,但愣是比理想便宜了一丢丢,用意耐人寻味。
有人在群里调侃:“这价格,特斯拉啥时候成了理想的跟班?”
其实仔细琢磨,Model Y L的出现,和家里换冰箱买彩电那点套路差不多——看起来是花钱买舒适,其实是被算法玩了一圈,越买越上头。
特斯拉这车更大,动力续航也刷了新高,82kWh的大电池、751公里的官方续航,听着豪横,可翻车点藏着不少。
空间加大,续航只比老版多一公里,属实有点凑数。
这配置讲起来像升级实则花样有限,毕竟你去对比内饰,特斯拉依旧一派“极简主义”,门板都快成了冥想空间,谁用谁知道。
咱们国产车这几年卷的啥?
玩得就是“躺着都能舒服”,冰箱、彩电、大沙发齐上阵,顶配的智驾都快能实现“我负责美丽,你负责开车”。
Model Y L居然还不给冰箱不给大屏,连防晒都省了,天幕直接一块玻璃铺到底,估计头发心里也得防一手紫外线。
至于第三排,其实和老Y一样,头顶空间串烧,腿部开卷,派上六个大人去跑长途,那画面大抵猜得到——后排乘客熬夜刷手机,司机疲惫地感慨:“下次我们还是坐五座吧。”
但说到操控这块,得承认,特斯拉还是有点真料,玩CDC电磁悬挂,百公里电耗压到12.8kWh,风阻系数甩Model 3一大截。
轻量化、三电优势都在,油门踩到底也没事,还能像猫一样在城市穿梭。
不少老司机瞅准了这一点,说到底,犹豫Model Y L主要就看操控和效率,舒适嘛,基本上“能忍则忍”。
更多时候,这第三排纯属偶尔救急,并不是买来天天坐满六个人,这其实就是个空间冗余,和日常五座SUV差不多。
满打满算,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确实做了一些妥协,但走的依然是“我做我自己”路线,连内饰都懒得改个花样,妥协得半推半就。
这波国产新能源大军冲锋在前,对车内配置的卷,已经把消费者的期望值拉到银河系。
理想、蔚来、小米,你看哪个不是搞得像高端酒店?一进车就有掌柜服务,满座暖风、后舱音响、座椅按摩统统加持。
而特斯拉这边,“能省则省”,要什么自行车?
说白了,特斯拉的升级更多是服务于“效率”和“操控”,配置上让消费者凑合过不去。
技术领先是没错,但你放在中国这个卷的飞起来的市场,没点儿家用人性化就像不穿袜子的西装男,怪尴尬。
讲道理,这场价格的拉锯战,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品牌对决,而是“谁能做得更好、更便宜、更舒服”。
现在特斯拉没有了往年杀气腾腾的定价风头,Model Y L和Model Y之间相差两万来块,说白了这水分基本都在配置上了。
官方三年免息,接着给你优惠政策,其实就是变相帮你把价格拉下来。
你只看标价也许没啥空间,但融资、保险、政策一叠加,分分钟还能薅点羊毛。
就像年的焕新版Model Y,一言不合就是五年免息,无形中都在压着竞争对手冒冷汗。
大家还记得吗?
Model Y L刚有风声时,市场预估价都在40万以上,不少人等着特斯拉领涨。
结果实际价格一下子拉低了六万,简直像每年双十一的假满减,把大家的心理预期拉得东倒西歪。
这个定价啊,其实早就从“我想卖多少就卖多少”,变成了“大家都在等你降价,或者看你能卷出点啥新把戏。”
国产车把700+续航变成了20万级标配,特斯拉如果还是坐吃老本,怕是连价格锚点都保不住。
理想i8已经试过水,价格卡得死死的,“有没有”、“好不好”两步走战略玩得飞起。
李想公开喊话,让行业都等着“摸着理想过河”,友商反应慢了就晚了,步步紧逼,六座纯电的卷王逐渐浮现。
市场变了,用户不再盲目追星,大家挑车都变精明,配置续航一样都不能少,还得算算钱包能不能承受。
Model Y L这个时间点亮相,面临的已经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凭啥买你,不买旁边能卷的国产品牌?
不得不说,如今的新势力,端在手里的已经是“卷价格”的金饭碗。
理想、蔚来、小米们直接把定价做到“你还敢往上加?”
高配省心,低价省钱,连冰箱彩电都拎包入住,特斯拉这点子“技术信仰”,在内卷时代真就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小米SU7销量反超Model 3成新的市场锚点,雷军都在发布会上明着喊话:“我们就是要对标特斯拉。”
这种场面,放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
如今,国产的杀手锏就是“价格+配置”,配得上,就能打。
再大的品牌号召,也经不起用户钱包的考问。
过去特斯拉高高在上,现在只能沿着国产新能源的步伐,被动地跟着调。
说到底,特斯拉昔日的定价权,如今已成明日黄花。
老牌优势被一波新势力迅速稀释,Model Y L火线补位,说白了不过是应对国产猛攻的临时招数。
三电技术领先在降本上一把好手,但在改善体验上却显得捉襟见肘。
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能掏钱的都想要“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什么都不能缺。
咱们国货品牌顺着这个风口一路高歌猛进,技术绕开三电壁垒,智能化层层加码,花样百出。
特斯拉能否守住最后一块阵地,剩下的就看政策和FSD的落地情况了。
就像说相声一样,段子讲得再好,观众会不会买票,终归还是看票价和座位舒服不舒服。
政策一变,价格一动,特斯拉的护城河就没那么宽了。
要说前面那些年,特斯拉是新能源里的拼多多,谁也干不过;
现在轮到国产品牌当“新贵”,定价说了算,技术也玩出花儿。
特斯拉若还有杀手锏,那只能快点升级,不然光靠“信仰充值”,早晚被国产车反超一截。
大家都夸理想和蔚来配置拉满、体验感爆棚,特斯拉还在自嗨技术优先,难免让人唏嘘:时代变了,带货的造车逻辑也该跟着换了。
如果特斯拉还恋恋不舍那点自家“祖传定价权”,下半场未必能继续赢。
说到底,Model Y L这场价格博弈,不仅让人看清了特斯拉的新常态,也把国产新能源的爆发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未来的细分市场,拼的不是谁最有逼格,而是谁能给用户足够多的好处,让大家觉得花这钱值。
特斯拉如果不能把中国市场真正当回事,把体验和人性化做得更到家,只靠老本行和技术壁垒,就像隔着玻璃喂羊,真不一定养得住圈里的粉丝。
丧失定价权,这件事,仅仅是个开始。
说到这里,咱们把话抛出来——你觉得国产新能源到底是卷赢特斯拉了,还是特斯拉还能翻盘?
留言里谈谈吧,谁才是你心里的那杆秤?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