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托车圈子里有个事儿挺热闹,就是一位叫张雪的造车人和他新推出的四缸摩托车500RR,一下子就火了。
这车性能不错,价格也挺亲民,加上张雪本人在网上关注度很高,一时间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可就在一片叫好声中,也夹杂着一些担忧的声音。
不少经历过几年前那场风波的老车友都在私下里嘀咕:这个人,靠着网络上的名气来造车,会不会跟当年的那个“君儿”一样,开头看着风光无限,最后却成了一个笑话?
这个问题提出来,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对于很多关注国产摩托车发展的人来说,“君儿”这个名字代表着一段不太光彩的记忆,像一道疤。
当年,他也是网络上的大红人,粉丝众多,影响力巨大。
他说要造中国最好的跑车,很多人都信了,满怀期待地等着。
结果,等来的是一场闹剧。
他把造车这么严肃、这么需要技术积累的事情,当成了作秀的舞台。
比如,他曾煞有介事地宣称,为了设计一个水杯,他的团队开了十五次会。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对细节要求很高,但稍微了解一点工业生产流程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叫精益求精,而是效率低下和管理混乱的表现。
一个成熟的团队,在产品设计上应该有科学的流程和明确的目标,而不是靠开会的次数来堆砌所谓的“工匠精神”。
这种说法,说白了就是把外行的消费者当成了不懂事的小孩子,用一种看似很努力的姿态来掩盖专业上的不足。
更离谱的是,他居然公开说“轮毂是全世界最难造的东西”。
这句话一出来,别说整个汽车摩托车行业了,就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轮毂作为车辆上一个非常基础和成熟的部件,其制造工艺已经发展了上百年,无论是铸造还是锻造,都有着非常完善的工业体系。
我们承认,制造一个高品质、轻量化、高强度的轮毂需要很高的技术和精密的设备,但这和“全世界最难”完全是两个概念。
跟航空发动机的叶片、高精度芯片的光刻机比起来,轮毂的制造难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他之所以敢这么说,无非是看准了大部分网友对具体工业制造不了解,想通过夸大其词来塑造自己“攻克难关”的英雄形象。
这些言论背后,暴露出的不仅仅是他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更是一种对行业、对消费者极不负责的态度。
他似乎认为,只要自己名气够大,说什么都会有人信。
而最致命的问题,还是出在他的产品上。
摩托车是承载生命的交通工具,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
可他造出来的车,在最基本的安全性能上都出现了严重问题,比如车架强度不够、刹车系统不可靠等等。
这说明,在他心里,用户的生命安全远远没有他自己的商业利益重要。
他造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也不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好产品,而只是想把自己在网络上积累的名气,以最快的方式变现。
当这种纯粹逐利的本质被大家看清后,他之前积累起来的巨大流量,就变成了反噬他自己的巨大力量,最终被市场和消费者彻底抛弃,成了一个反面教材。
有了这样一个前车之鉴,现在大家看到同样是自带流量的张雪出来造车,心里会打个问号,这完全是人之常情。
那么,张雪和他所做的事情,真的会重蹈覆辙吗?
如果我们仔细地去了解一下这个人和他造的车,就会发现他和君儿从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
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个人的出身和经历。
君儿是半路出家,从互联网营销领域跨界到制造业,他更擅长的是讲故事、做宣传。
而张雪,他的人生履历是和摩托车这个行业紧密捆绑在一起的。
他干了将近二十年,最早从一个修车的学徒做起,天天跟各种零件和机油打交道。
后来自己玩车、改车,甚至还想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在赛道上亲身体验过速度与激情,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性能和安全对于一台摩托车来说意味着什么。
再后来,他进入了国内知名的摩托车企业凯越,并且是那家公司几款明星车型,比如四缸400RR和硬派拉力800X的核心研发负责人。
可以说,他是一个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技术型人才,他的知识和经验,不是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听来的,而是在车间里、在赛道上,用时间和汗水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这种长达二十年的行业浸润,让他对造车这件事本身,怀有一种敬畏之心。
他知道造车没有捷径可走,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参数背后,都是科学和经验的结合。
所以,当他决定自己创业,打造500RR这款车的时候,他的出发点就和君儿完全不同。
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成本内,把车的性能和可靠性做到最好,而不是如何编一个动听的故事去卖车。
我们来看看500RR这款产品本身,它之所以能火,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力过硬。
它搭载了一台四缸发动机,最大马力能达到71匹,百公里加速只要3.8秒。
在它出现之前,国产的四缸跑车,要么价格很贵,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要么性能一般,徒有四缸的形式。
而张雪的500RR,把高性能和三万出头的价格结合在了一起,一下子就击中了市场的要害,满足了很多普通工薪阶层年轻人的四缸跑车梦。
这背后,需要的是对供应链的深刻理解、对成本的极致控制和扎实的技术整合能力,这些都不是靠开几次会、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其次,他们的人生追求和格局也截然不同。
君儿的行为逻辑,是一种典型的“流量变现”,他把粉丝看作是自己商业版图里的数据,今天可以卖车,明天就可以卖别的东西,只要能赚钱就行。
这是一种短视的、竭泽而渔的做法。
而张雪,如果他只为了赚钱,完全可以继续留在大公司当高管,拿着丰厚的薪水和期权,安安稳稳。
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创业之路,背后支撑他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和理想。
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造出能和国际大牌一较高下的中国摩托车,甚至在核心的发动机技术上,也能有所突破,为“中国制造”争一口气。
这种想为整个行业做点事情的格局,和那种只盯着自己腰包的狭隘想法,决定了他们会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一个是为了长远发展而“种树”,另一个则是为了短期利益而“割韭菜”。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拥有巨大的网络关注度,对张雪来说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好处是他的品牌和产品可以很快被大家认识,省下了一大笔宣传费用。
但坏处是,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了放大镜下,产品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会被迅速传播和放大,舆论压力会非常大。
造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研发、生产、品控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500RR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张雪和他的团队将要面对的考验还有很多。
但至少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情况来分析,他走的是一条以技术为本、以产品说话的正道。
他没有回避问题,上市前就邀请各路人马去赛道上“找茬”,上市后也在积极听取用户的反馈进行改进。
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与那个只知道吹牛说谎的君儿,终究会走向不同的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