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买车到底是省钱还是添堵?最近一波大众车主爆料的经历,绝对让不少人心头一紧。原本想着贷款还能享受优惠,结果没想到一不小心掉进“高利贷”大坑,最后白白多花了好几万。来看看现实版的“买车的是孙子,贷款成了爷爷”。
买车现场腻歪事真不少,四川泸州的蒋先生算是倒了大霉。2025年4月,大众途岳新锐他相中就下单了,4S店口头承诺优惠,只要贷款车价立马便宜两万。报价裸车价9.9万,落地价12万,月供说好1900多块,但贷款流程全程当场“无脑”操作:手机扫脸、空白页签名、合同也不让细看。等到拿到第一笔还款账单,吓傻了,月供竟然高达2440多,彻底对不起来之前的承诺。纠结一圈才发现,商家给他准备了两套合同,玩的是“阴阳合同”,细思极恐。等他投诉上汽,厂家撇清关系,说这家4S店根本不是自己的下属企业,建议他找市监局。市监局来了倒是把店门口的招牌摘了,结果他的贷款问题没人搭理,钱还得硬着头皮还下去。
河北李先生也有自己的烦心事。2025年9月,他看准石家庄一家大众帕萨特,销售热情地推荐高息高返点的贷款方案,“多贷多返”,听上去越贷款车价就越便宜,还能每月还款只需2100多元,简直像捡了大便宜。合同签得利索,首付两万零四百元,贷款十二万九。账面发票价格14万9。一开始还挺开心,结果真开始还款,才发现“精品贷”也一块来了,每月至少两笔贷款,第一年月供2384元,第二年又涨到2600多,后头年年加码,最后五年下来要还17万多,比原本预期多出5万块。这“高返”说法听着像天上掉馅饼,结果砸得满脸花,还怎么开心得起来。李先生多次投诉上汽金融,人家回一句“合同为准”,不痛不痒,该你背锅就是你背锅。
广东东莞温先生也是花了钱还闹心。2025年7月,他被销售“忽悠”,以为五年贷款优惠加上年息仅有“5厘”,全国最划算。等要正式签字时,合同上赫然写着年化利率11.7%,优惠后也还有11%。这利率和市场价高得离谱,足足多出8厘,温先生当场劝退,打算退车,还想拿回自己的2万定金。可店里死活不认,坚称从来没说过5厘利息,合同白纸黑字月供摆在这,就是温先生自己签的,想退钱没门。闹到最后,店里才松口说每月利息可以优惠到5厘,也就是每月还500块息。温先生心里明白了,这套路玩的忒溜,干脆不理了。
还有个特殊情况,东莞许先生因为征信有点瑕疵,4S直接让他做“融资租赁”。一切写得明明白白,合同上说好全包落地价17.6万,可贷款合同竟然显示是19.6万。许先生纳闷,这多出来的2万据说是帮金融公司拉任务,人家说不用他掏,是在贷款里慢慢还。这前后三年还不能提前还,全得算违约金。许先生找一汽金融闹了好几轮,终于给了点减免,他也赶紧申请提前结清,但已经赔了不少钱,还不如一开始全款买车划算。
仔细盘一盘,这些车主的经历可不是个例。记者走访西安几家大众4S店,内部人偷偷透露,为啥现在五年贷款这么火?原因简单,金融公司给4S店定任务,各个店拼命冲业绩,谁拉下五年贷款谁就能拿到巨额返点。至于返点到底有多少,店家自然不说,但消费者拿到的优惠,实际上只是返点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都被店悄悄吃了进去。这么一来,业务员肯定会尽力让客户选贷款,好似“送钱”的生意,谁不抢。
面对车主投诉,大众金融、上汽金融、一汽金融三个大玩家态度一致,合同条款没问题,销售话术出问题,那得靠经销商自己解决。只要合同签了,漏签、签错、签糊涂都和他们无关。如果客户发现哪里不对,大可以去投诉销售或者找工商部门,但具体结局如何就只能听天由命。所以谁都不想背这个锅,锅来锅去是买家背。
一位熟悉车贷业务的老手还专门数了数,车贷圈里藏着十三个暗坑,足够让第一次买车贷款的小白“头破血流”。借花献佛,这些套路可得记牢:
①低首付模式其实是“以租代购”,真正车主权,被金融公司牢牢抓着。
②零利率说白了就是车价上涨,不多花钱不可能。
③强制全险,号称银行规定,其实是店里自肥。
④名目繁多的服务费,都是肥肉。
⑤定金和订金玩文字游戏,分秒让你钱打水漂。
⑥各种出库、检验费,暗点子不少。
⑦续保押金难退,苛刻到极点。
⑧贷款年限拉长,看着轻松,每月还得起,总共却花得更狠。
⑨利息算法玩花样,“等本等息”背后藏着的水有多深不言而喻。
⑩先交定金后改车价,客户彻底被锁死。
⑪强行礼包,钱不掏车不给,套路老熟了。
⑫贷款解押无人管,完事影响过户,怕不是故意不提醒。
⑬提前还款违约金,提前多还还得多掏,买了个寂寞。
归根结底,贷款陷阱之多,让人瞠目结舌。律师也给出建议,购车时千万不能“入戏太深”。合同一字一词看清楚,销售的口头承诺一定得写进合同且盖章。所有证据,合同、聊天、录音都得留好,到时候真出事,也算有点“杀手锏”。要维权就去市监局、银保监会、税务局投诉,不行的话只能上法院。
其实不少人都觉得贷款买车就是占了大便宜。殊不知,便宜背后往往藏着各种套路与陷阱,表面“送你一口肉”,实际暗中多收你十口水。合同比天大,谁敢马虎?在金融公司眼里,合同是“尚方宝剑”,没有人能随便挑战规则。我们消费者说白了,还是花时间修炼火眼金睛,否则吃亏都不知道怎么吃的。
有人说现在买车得有“侦察兵”的技能,进门先看场面,销售嘴里的“天花乱坠”,合同里必须对号入座。签字千万要自己亲自动手,别让人代签。车价、利息、月供、发票金额每一项都别放过,稍有不慎就掉坑里。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靠谱”的朋友介绍、熟人推荐,也得多个心眼,小心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其实4S店看起来风光,实际上在金融公司前面也是“打工人”。金融公司放贷款,制定游戏规则,返点也是给他们做任务的奖励。至于优惠到客户手上多少,没人去较真。有能力的店能多争取点“利润”,客户嘛,当炮灰也是无奈。
有的人全款买车图个清爽,彻底避开了这些坑,但也不是所有人财力雄厚。贷款本就是给经济压力大的年轻人开路的通道,结果一不小心成了“收割机”。等过几年,月供越缴越高,提前还钱还挨罚,有点像“挂羊头卖狗肉”,套路说不完。
最扎心的是,“阴阳合同”“空白页签名”“贷前优惠忽悠”“高息高反”这些招数,屡见不鲜。不仅有假冒旗号的4S店玩猫腻,正版4S店也顶着厂家大名“花式整活”,最终扛下的还是顾客。谁都想捡漏,最后才发现“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记者随手一查,网上关于车贷“被坑”的爆料说不完,买车变成“买账”,一杯水里都能喝出火锅底料。其实车主们的槽点早已远超“月供”的范畴,每一步都心惊肉跳,不怕鬼只怕无良销售。聪明一点的,提前把坑踩完,傻一点的,一脚踩下去钱包跟着灌水。
车贷这事,销售手里的“金融工具”堪比变脸,能演变出无数惊喜。买家完全没底,不认准合同,指望嘴皮子能抵挡风浪几乎没用。现实教训,却反复上演,愿大家都别做战场上的“试验田”。
买车贷款,选择多,套路更多。没点定力和耐心,还真容易掉进圈套。签合同之前,千万琢磨明白,别等到“钱花光了,车还没开爽”才想起后悔。
一句话,买车易,贷款难,套路随时在路上,擦亮眼睛,安心上路才是王道。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