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减速带 欧美车企为何踩下新能源刹车
燃油车流水线上。老师傅同时调试着发动机和电池组。这种割裂感。正席卷整个欧美汽车业。
梅赛德斯-奔驰撤回了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豪言。苹果关停了耗资百亿的泰坦计划。福特撤销了年产6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曾经高举的电动旗帜。正在西方市场集体褪色。
但转身看向中国。故事截然不同。比亚迪月度销量频频刷新纪录。蔚来、小鹏在欧洲街头愈发常见。同一个地球。两种速度。为什么?
战略回摆:从激进到务实的必然修正
欧美车企的电动化目标。曾建立在过于乐观的预期上。2021年。欧盟推出“Fit for 55”一揽子方案。设定2035年禁售燃油车。拜登政府提出2030年零排放汽车占比50%的目标。在政策东风鼓动下。车企纷纷抛出激进宣言。
然而市场很快给出冷酷回应。2024年德国纯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33.8%。美国电动车增速从2022年的63%骤降至2024年的12%。需求远未达预期。
究其根源。价格鸿沟难以跨越。在德国。同级别纯电动车售价比燃油车高出20%。美国价差高达30%。当补贴退潮。真实成本浮出水面。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基础设施:充电焦虑击碎电动梦想
欧洲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00万辆。但公共充电桩仅62万个。德国理想的车桩比例应为10:1。现实却是21:1。车主平均需驱车15公里寻找充电桩。
电网老化更是雪上加霜。欧洲快充桩占比不足30%。低温下充电效率骤降。在美国。70%的充电桩集中在加州等少数地区。充电不便成为劝退潜在买家的首要因素。
与此同时。能源价格削弱了电动车的使用成本优势。德国电价达0.35欧元/度。而油价长期低于1.5美元/升。纯电车使用成本较燃油车仅低15%。远低于中国的40%。
产业链短板:制造优势的残酷流失
欧美在电池产业链上严重依赖外部。电池产能仅占全球20%。关键原材料加工环节高度依赖中国和东南亚。美国车企电池采购成本较中国同业高30%。
成本劣势直接反映在财报上。大众集团2024年电动车业务亏损21亿欧元。福特电动车业务亏损47亿美元。传统车企的“现金奶牛”燃油车业务。不得不为电动化转型持续输血。
地缘政治:气候政策的急速转向
政治风向变化更为行业带来变数。特朗普上台后。退出《巴黎协定》。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欧盟虽未放弃碳中和目标。但已允许使用合成燃料的混动车型延期销售。
多国补贴政策也在退潮。德国、英国取消纯电车型购置补贴。法国补贴额度从6000欧元降至5000欧元。政策红利消退。直接推高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中国因素:不可忽视的竞争压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52%跃升至2024年的68.9%。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前十品牌中。欧美仅占3席。
技术差距同样明显。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以上。比亚迪、吉利等从底层重构研发体系。在成本和技术上形成“降维打击”。
未来之路:多元技术路线并存
欧美并非放弃新能源。而是从“纯电激进主义”转向务实路线。美国加速布局氢燃料重卡。欧盟聚焦固态电池研发。德国车企加大插混技术投入。
这种调整看似退缩。实则是基于本土市场特性的理性选择。在充电基建、能源结构短期难突破的背景下。确保车企盈利与就业成为更现实的选择。
尾声:马拉松才刚刚开始
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竞赛。从来不是单线条的冲刺。而是一场多维度的马拉松。欧美车企的“减速”。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竞争格局重塑的缩影。
当政策泡沫退去。真正考验的是技术落地能力、基础设施韧性与产业链协同效率。中国车企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电动智能化转型。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这场变革远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个跑道。继续奔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