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几万不是梦,真有这么多人买车,还是数据有水分?

每次看到汽车厂家发布新车,宣传海报上动不动就是“大定突破几万台”,再打开手机看看销量排行榜,好家伙,排在前面的车型,一个月卖个几万辆跟玩儿似的。

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这数据是真的吗?

咱们身边好像也没见着天天有人换新车,怎么算下来,一年就能卖掉上千万辆?

就算真卖了这么多,现在车价打得这么厉害,一辆车才卖十来万,车企到底还赚不赚钱?

月销几万不是梦,真有这么多人买车,还是数据有水分?-有驾

这笔账算来算去,总感觉有点对不上。

其实,大家的感觉没错,中国的汽车市场确实大得超乎想象,而车企赚钱的门道,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关于“到底有没有那么多人买车”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比很多人估算的还要多。

咱们不用自己费劲去猜,直接看国家公布的权威数据。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们国家一共生产和销售了超过3000万辆汽车。

您没看错,是三千万辆,这个数字不仅打破了我们自己的历史记录,也让我们国家连续十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三千万辆是个什么概念呢?

全世界一年卖出的新车加起来,大概是九千万辆左右。

也就是说,地球上每卖出三台新车,就有一台是被咱们中国人买走的。

所以,当您看到某一个热门品牌,比如比亚迪,一个月能卖出三十万辆车的时候,虽然听起来很惊人,但把它放到全国一个月两百多万辆的总盘子里去看,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那些月销一两万的车型,在这个庞大的市场里,真的只能算是“中上游玩家”。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汽车市场能有这么大的体量?

这背后是几股力量在共同推动。

一方面,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家庭数量多,很多家庭买车仍然是“刚需”,是改善生活品质的必需品。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换车潮”正在发生。

过去,大家买车,可能觉得是个能遮风挡雨的铁盒子就行。

但现在不一样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大家的观念。

现在的新车,带个大屏幕,能语音控制,开起来又安静又省钱,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月销几万不是梦,真有这么多人买车,还是数据有水分?-有驾

这种技术上的飞跃,让很多开着老旧燃油车的车主心里直痒痒,换车的念头自然就冒出来了。

这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消费升级,给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好,市场大的问题清楚了,接下来就是更让人困惑的利润问题。

很多人看到新闻里说,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六,就觉得车企是在“赔本赚吆喝”。

拿一辆十万块钱的车来算,百分之六的利润也就六千块钱。

一个车企几万名员工,光发工资可能都不够,这生意还怎么做?

这个算法看起来没问题,但其实忽略了几个最关键的地方。

首先,那个百分之四到六的“平均利润率”,是把所有车企都算进去了,这里面既包括了像丰田、奔驰这样利润丰厚的巨头,也包括了一大批还在烧钱亏损、苦苦挣扎的新势力和边缘品牌。

对于那些头部的、卖得好的企业来说,它们的实际利润率肯定要比这个平均数高。

但更重要的是,车企的收入来源,根本就不只是卖车那点差价。

如果以为车企就靠这个赚钱,那就太小看它们了。

卖掉一辆车,对于车企来说,赚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咱们可以把一辆车从出厂到报废的全过程想象成一个链条,车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设置了收费站。

第一个,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汽车金融服务。

现在贷款买车的人非常多,您去4S店买车,销售顾问通常会热情地推荐您办理他们品牌的金融分期。

您每个月还的贷款里,有一部分利息就直接进了车企自己金融公司的口袋。

这个业务的利润率,可比单纯卖车高多了,而且是稳定持续的现金流。

第二个,是保险和延保服务。

在店里买车,通常会被“建议”直接购买合作的保险产品,或者为新车购买一个延长保修的服务。

月销几万不是梦,真有这么多人买车,还是数据有水分?-有驾

每成功一单,4S店和它背后的车企都能拿到一笔不菲的佣金。

这笔钱看起来不起眼,但乘以庞大的销量基数,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第三个,也是最核心的“利润奶牛”,就是售后维修和保养。

您的车开了一段时间,总得回4S店做保养吧?

换个机油、换个滤芯。

万一不小心出了点小事故,需要钣金喷漆、更换零件,那费用就更高了。

您可能不知道,“原厂配件”的价格和利润空间有多大。

可以说,遍布全国的4S店售后服务中心,才是为车企源源不断输送利润的“金矿”。

只要马路上跑的这个品牌的车越多,它的售后收入就越稳定,越赚钱。

第四个,是伴随智能汽车时代出现的新玩法:软件和服务收费。

这在今天的新能源车上尤其普遍。

比如,某个高级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车企可能会让你按月或者按年付费订阅才能使用;车机系统里的高清地图、在线音乐会员,也可能需要你额外付费。

未来的汽车会越来越像一部智能手机,硬件本身可能不赚太多钱,但通过不断更新的软件和服务,可以持续地从车主身上获得收入。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车企的商业模式,就清晰多了。

它们玩的其实是一种“入口”生意。

通过大规模生产,把单车的制造成本降到最低,然后用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把车卖给您,甚至在卖车这个环节本身不赚什么钱。

它们真正的目的,是先通过这辆车,把您变成它的用户。

一旦您成为了它的用户,那么在接下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用车周期里,通过金融、保险、保养、维修、软件服务等一系列手段,持续地从您这里获取利润。

这么一想,您就能明白为什么现在的车企要拼了命地打价格战,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份额了。

因为市场占有率就意味着未来的用户基数,有了庞大的用户,后续的“后端利润”才有了保障。

它们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用今天的“薄利”甚至“亏损”,去赌一个更大、更长远的未来。

这盘棋,下得可大着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