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乘务员日行三万步?别被“辛苦”忽悠了!
你们刷到过那种“铁路夫妻日行三万步”的新闻吗?我表姐就在跑京沪线,看完直接笑出声:“现在的高铁乘务员喊累?让绿皮车老师傅听见能笑掉大牙!”
先看组数据对比。绿皮车时代,列车员人均负责4节硬座车厢,定员128人。如今高铁大编组16节,但每车配4名乘务员加专职保洁。算笔账:以前一个人要管128人的票务、卫生、开关门;现在4人分工,人均服务160人且只专注引导和巡视。这工作量能一样?
再说个颠覆认知的细节。绿皮车乘务员最怕过隧道——当时车辆密封差,隧道里煤灰粉尘往车厢里灌。跑完一趟车,白衬衫领子能搓出泥球。现在高铁全封闭,车内PM2.5值比北京国贸写字楼还低。有个老师傅退休前赶上高铁开通,摸着恒温车窗直念叨:“这哪是上班,简直是疗养。”
最扎心的还是劳动强度。以前验票要手动翻打孔,补票得打算盘写收据。现在手持终端扫码秒过,电子支付自动出票。我表姐说最直观的变化是“三少”:鞋底磨破的少了,嗓子喊哑的少了,下班后累瘫在更衣室的少了。
当然有人要杠:“日行三万步不辛苦?”知道这数据怎么来的吗?高铁时速300公里,乘务员巡视时根本站不稳,必须小步快走保持平衡。这些步数里,大半是这种“平衡步”。真要论体力消耗,还不如绿皮车时代扛着拖把水桶从车头走到车尾。
所以别被表面数据带节奏。科技进步的本质就是把人力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服务更精准。要说苦,上世纪九十年代春运时列车员在拥挤车厢里爬行李架给旅客递方便面,那才叫玩命。现在的高铁乘务,分明是智能化转型的受益者。
下次再看到“日行三万步”的感动通稿,不妨问问:这些步数里,有多少是真正必要的劳动消耗?当机械步数成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是不是对专业价值的最大误解?
#高校学习力挑战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