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在新能源车产销量、渗透率逐渐占据上风的当下,“车险刺客”却依旧是顽固地背刺着这个势头正盛的“新三样”之一。社交平台频现的新能源车主的真情、悲情吐槽让很多跃跃欲试者望而却步。

据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车均保费比油车高出63%。即便扣除车龄等因素,仍比油车贵10%—20%。

另外,据网友反馈:10万元级电车,每年保费比同价位油车贵1000—1500元;20万元级差距最大,每年贵2500元;30万元级差距反而缩小,每年贵500—1000元。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更颠覆认知的是,新能源车续保时的上浮机制打破车主了公认的“连续不出险、保费递减”的心智。另外,相对于“普涨普贵”,保费的“花式调涨”更令人难以接受。

有车主吐槽“同一家保险公司,月初报价5800元,月底再问就涨到7225元;换另一家询价,直接报出11300元,短短一个月差价好几千。”

然而,投保环节的“坑”仅仅是个开始。一旦出险,定损环节的扯皮、维修环节的“维修难、维修贵”、维权环节的“踢皮球”,让新能源车主不由地自内心深处发出省油不省心”的感慨。

就在车主纷纷抱怨“贵”的同时,保险公司也都在抱怨“赔”,“增收不增利”困局让身处风口浪尖的险企苦不堪言。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自2023年至今,我国新能源车险行业一直深陷亏损的泥潭。其中,2024年,行业收入突破1400亿元,但亏损高达57亿;且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约53%,已结赔款增速却达63%,“入不敷出”的倒赔让赔本赚吆喝的险企有苦难言。

2024年有137个新能源车系赔付率超100%,这相当于“保一台亏一台”。部分高风险车型赔付率甚至超150%,亏得连“老底”都赔进去了。

车主与险企间“你亏我更赔”的“互喷”并非纯情绪化的抱怨,而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现实困境。

我国新能源车险35.2%的保费增速远超全球15%的平均水平,保费的超高增速足以刺痛车主。但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亏损规模也居全球首位,巨额亏损使其已不堪重负。

产销量“指数级”增长、技术“跨越式”迭代、购车成本“跳崖式”下降……新能源车行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为何独独无法根除这犹如顽癣般的“车险刺客”?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心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推高了车险的“风险溢价”。

1、营运与非营运的人为“错配”扭曲了车险市场的定价机制

众所周知,非营运车险均价仅为营运车的一半,如此之大的差距就难免会催生“钻空子”的投机。利益驱使下,风险更高的营运车会主动隐瞒信息,按非运营车参保。风险与保费的错配,先是导致保险公司整体赔付率上升,进而拉动保费整体上浮。这就相当于低风险的非运营车在为营运车的高风险“买单”。

如此一来,肉眼可见的“不划算”就会迫使非营运车主“用脚投票”,选择减配保险。而靠“擦边”占到便宜的营运车会继续铤而走险,进一步抬升了整体的风险。

长此以往的“逆向选择”,让新能源车险市场陷入“高风险—高赔付—高保费——更高风险”的恶性循环之中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整体市场退化。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2、数据更新滞后于新车迭代,导致定价“一刀切”的“上限定价”

保险定价的基础是风险评估。然而,新能源车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行业,缺乏历史数据支撑和可参考的经验,尚未打磨出成熟的风险评估模型。这无疑让保险定价如同“摸着石头过河”难以做到精准匹配风险。

再加上新能源车行业的集中式爆发,平均每18个月就有一次换代,这使得理赔数据更新难以跟上新车上市的速度,以致于无法精准定价。

面对“区间式”的模糊风险数据和几近空白的可参考数据和经验,作为“兜底”的保险公司只能统一采用上限定价,以覆盖未知的不确定性风险。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从未出险车主被迫承担了评估风险整体上升所带来的保费普涨,保费与自身风险偏离在体感上严重背刺车主。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二、定价逻辑的颠覆催生了险企与车主间新的博弈,险企的强行转嫁导致保费偏离市场化定价。

1、险企的“霸王条款”让保费的合理性备受质疑

首先是险企的“看人下菜碟”。其依据新能源车主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高于燃油车14%,而针对性的上浮定价,被年轻车主视作“歧视性定价”。

其次是险企的强行征收的“智驾税”。将增配智驾对应保费的上浮强加到车主头上,直接被车主吐槽,“既然是卖点,为啥要让车主多掏保费?要是系统判断失误引发事故,责任该算谁的?”

再有就是险企的“不合理推定”。其依据新能源车提速快推定事故损失将随之增大,进而调高高功率车型的保费,这貌似合理的逻辑却难以被车主认同,毕竟车速是由人控制和调节的。

2、针对新能源车专有的附加保费抬升了整体的定价

首先,由电池、电机、电控构成“三电系统”,既是新能源车的“杀手锏”,也是其“软肋”。高额的维修和更新费用必然要对应着高额的保费支撑,“三电之殇”也就因此成为保费的“硬伤”。

其次,专门针对新能源车量身打造的“电池衰减险”、“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险”等专属附加险,在升级保障同时也推高了保费。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三、新能源车险行业生态的缺陷,将各方都困在无能为力的僵局中。

1、高出险率+高维修成本,将险企困在“数据依赖”的定价陷阱中

车险定价的底层逻辑无非是出险频率越高和赔付的费用越高,保费就越高。为此,保费的核心决定变量就是出险率和维修成本。

据太平洋保险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险率30%,远超燃油车的19%;平均每笔赔付金额约7200元,比燃油车高600元——“出险更频繁”且“单次赔更多”的“双高”不可避免地推高了保费。

“双高”的背后,有为更高端技术和高档享受的必要付费,但更多地还是行业生态缺失引发非正常成本增长。

首先,在维修上,因车企及电池企业对核心技术数据的严格“保密”,让新能源车的维修高度依赖主机厂的授权。这就造成4S店对核心部件维修的垄断和对配件市场发展的遏制,进而造成维修渠道的高度集中化和稀缺化,内生地抬升了维修成本。

另外,新能源车行业持续升级的“技术竞赛”带来配置和智能化的快速迭代升级。随着高阶智驾、高性能车机、“沙发、冰箱、大彩电”等豪华配置的普及化,在带来高端享受的同时也带来高昂的维修成本。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其次,在出险率上,除因不熟悉新能源车性能而增加的事故率,更多的还是因高昂的维修费让车主倾向于选择报案出险。

燃油车成熟的维保市场让车主在小磕小碰的事故中更倾向于选择暂时不修或自掏腰包维修,以规避出险带来的保费上浮。而新能源车主则因动辄上千过万的维修费而不得不选择出险,这就使得出险率相对于燃油车显著偏高。

车险行业生态的不闭环,直接将各方推向各自为战的无奈。

于险企而言,既参与不了车辆安全设计,也插不进维修环节,更缺乏完整的数据支持,唯一能做的就是靠上浮保费被动防控蚀本风险。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于车系而言,虽掌握核心数据、也具备维修能力,但却因缺乏独立开展保险业务的专业能力,让进军车险行业的探索之路颇为坎坷。2024年特斯拉保险赔付率103.3%,远高于美国车险行业66%的均值,连续三年承保亏损;比亚迪保险综合成本率达30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车险刺客”赤裸裸地背刺着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却难以阻挡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从2020年的246亿元增至2024年的1409亿元,复合增速高达55%,占车险比例从3%升至15%。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车险的保费规模将达4800亿元左右,占车险总保费比例将超过40%,成为车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势不可挡的大势倒逼之下,行业的生态开启内生的修复。

一是在“技术竞赛”中加大安全性能权重,用技术改变车险定价的核心要素

依托智驾的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系统主动防护能力,从根本上降低事故率;同时,在“三电”系统迭代升级中,着力提升电池安全性能,遏制电池引发的全损案件;加速三电模块化设计和诊断技术的成熟,使维修成本走向可控、可降。

另外,通过车身结构与材料不断优化直接减轻车辆的物理损伤,同时整合优化维修供应链,全方位地降低保险赔付支出。

多措并举之下,行业综合成本率从 2023 年的 109% 降至 2024 年的 107%,部分头部险企的新能源家用车综合成本率已低于 100%,实现承保盈利。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二是以大数据的创新应用,赋能精细化定价

在数据应用中聚焦于场景化风险解析,利用数据精准识别车辆的真实使用性质,并实现对“车”、“人”、“行为”三个风险维度的动态量化评估,促进风险管理与定价模型的精细化、精准化。

针对营运车辆的精准识别,采取基于卫星定位系统轨迹特征建模,并叠加网约车和货运平台的数据交叉验证,有效识别营运车辆,根除风险错配的引发的反噬。

在“车”的维度上,风险评估正从静态标签向动态感知演进。将车辆的动态数据纳入定价因子,维修成本模型也从基于车型因子的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进化。

在“人”的维度上,风险刻画正从基础画像向立体化评估升级。保险公司正尝试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构建出更精准的个体风险画像,并通过关联人风险穿透机制来阻断高风险个体“借名投保”的漏洞。理赔分析也能精确定义和识别低风险和高风险客户。

在“行为”维度上,风险管控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转变。通过量化驾驶行为生成评分并挂钩保费,前置风控并推送安全预警。

三是车企入局生态共塑,加速破局进程

车企以其在车辆数据、维修链路及场景赋能上的绝对性优势入局,不但补齐了 新能源车险行业一直以来无法突破的“瓶颈”,还打通了生态共建的“最后一公里”,生态的融合共生彻底颠覆了风控的底层逻辑。

从优化设计上规避“小伤大修”,到增配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智降事故”,再到运营模式的“产销修一体化”,都旗帜鲜明地剑指行业发展中暴露出的“硬伤”和“痛点”,从定价、维修、主动降风险等多个维度系统优化新能源车险行业的生态。

当看清“车险刺客”真面目后,“拐点”还会远吗?-有驾

当然,规范行业发展、推动生态修复更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

2025年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信部、交通部、商务部等联合发布了《深化改革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破局的指导思路:

针对降低维修使用成本、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产品创新、优化风险定价、跨行业数据共享等优化路径推出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健全费率形成机制,降低整体赔付水平。与此同时,进一步放开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区间,促进费率水平与风险水平的合理匹配。

在多方齐心协力,协同共建之,未来 3-5 年,新能源车险行业的生态将持续优化,进入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窗口期。赔付率、赔付额及维保市场将得以全面优化,“车险刺客”也将随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前路漫漫亦灿灿,新能源车行业势不可挡的滚滚向前,必将促使产业链优化升级,进而内生地催化车险行业“拐点”的如期而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