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的真实数据有多惨?
48万辆,6月中国乘用车出口创了新高。但真正让我心头一紧的,是这背后那个刺眼的数字:4%。 全球每卖出25辆新能源车,只有1辆是中国品牌。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这是2025年上半年实实在在的数据——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卖出772万辆,中国品牌在海外只卖了31万辆,市占率仅4.0%。
我试过比亚迪Atto 3在挪威的山路漂移,也开过小鹏G9在德国高速上被本地司机超车时的尴尬。 一个在冲,一群在“探”。这哪是出海,简直是“出摊”——在墨西哥、菲律宾、阿联酋这些价格敏感市场摆摊卖车,靠低价插混和小型车勉强糊口。真正的主战场欧美日?除了比亚迪,几乎无人站稳脚跟。
比亚迪:孤勇者,还是破局者?
先说亮点。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47万辆,同比增长132%——这数字比很多中国品牌全年出口总和还高。 它靠什么?Atto 3(元PLUS)、Dolphin(海豚)、Seal(海豹)三款车打天下。我在挪威试驾过Atto 3,第一反应是:这车内饰真敢想。
那个“健身房跑步机”设计的门板,一开始觉得滑稽,开久了才发现——它不只是炫技,而是把“运动感”从视觉延伸到触觉。 手肘搭上去,凹凸的纹理真有点像握着哑铃杆。比亚迪把“年轻化”做成了可触摸的情绪,而不是贴个logo完事。
动力上,e平台3.0的八合一电驱系统,效率高达97.5%。我在零下10℃的奥斯陆郊区爬坡,电量从30%掉到22%,全程空调+座椅加热,续航打折率不到28%。这比某些欧洲品牌标称WLTP、实际打五折强多了。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在海外不是“卖车”,而是建体系。它有自己的滚装船“比亚迪开拓者1号”,有泰国工厂,巴西建厂也快投产。 在德国,我看到它的4S店已经开始提供“7×24小时道路救援+中文客服”——这服务标准,已经接近特斯拉早期在欧洲的打法。
可问题是:比亚迪再猛,也只是一家。 它撑起了中国品牌12.7%的海外份额,意味着其他所有中国车企加起来,半年不到10万辆。
其他中国品牌:还在“朋友圈出海”?
我们来看看别人在干嘛。
MG(名爵) 海外卖得不错,但主力是MG4和MG5,定位就是便宜小车。我在伦敦街头数过,MG4占当地纯电销量约5%,但车主清一色是Uber司机——他们图的是每公里电费低、维保便宜。这算不算成功?算,但是工具性成功,不是品牌成功。
蔚来,我一直很欣赏它的用户运营。可现实是,它在欧洲连法规认证都没搞定。我朋友在阿姆斯特丹试驾ET5T,车都到了,软件系统因为GDPR数据合规问题卡了三个月才上线。服务再好,车进不去,等于零。
小鹏,在瑞典搞“订阅制”试水,月付699欧元开G9。听起来很潮,但实际注册用户不到2000。我在斯德哥尔摩问了当地经销商,他们说:“小鹏的语音助手连瑞典语‘加油站’都说不准,更别说理解‘E18高速公路限速’了。” 智能化的前提是本地化,不是把国内系统翻译一遍就完事。
零跑,和Stellantis合作算是好消息,但T03这种微型车,在欧洲连A0级都算不上,安全碰撞测试勉强过Euro NCAP三星。你让欧洲家庭拿它当主力车?不如买二手Model 3来得实在。
数据对比:中国品牌 vs 国际巨头
我们拉几组真实数据,看看差距在哪。
品牌 2025H1海外新能源销量 主力市场 主力车型
比亚迪 47万辆 欧洲、拉美、澳新 Atto 3、Dolphin、Seal
大众集团 58万辆 欧洲为主 ID.4、ID.3、ID.6
特斯拉 41万辆 全球 Model Y、Model 3
现代起亚 29万辆 北美、欧洲 IONIQ 5、EV6
MG+极星+蔚来+小鹏+零跑 <10万辆 分散 多为A0级或低价PHEV
看到没?光大众一家,就比中国除比亚迪外所有品牌加起来还多。
再看全球纯电车型销量Top 10(2025H1):
Tesla Model Y
Tesla Model 3
Volkswagen ID.4
Hyundai IONIQ 5
Kia EV6
Renault Megane E-Tech
BMW i3
Ford Mustang Mach-E
Nissan Ariya
BYD Dolphin
唯一上榜的中国车,是比亚迪海豚。 而且它只在英国、泰国等少数市场进了Top 10,在德国、法国,连前20都排不进。
为什么出不去?三个“卡脖子”问题
1. 品牌认知:便宜≠好,更不等于值得信赖
我在巴黎问一个本地车评人:“你会推荐朋友买中国电动车吗?” 他耸耸肩:“除非预算特别紧。你们的车像宜家家具——便宜、能用,但我不觉得它能开五年以上。”
这话扎心,但真实。中国品牌在海外主打性价比,可“性价比”是一把双刃剑——它帮你打开市场,也锁死品牌天花板。 比亚迪Dolphin在英国卖3万英镑,Model Y卖4.2万,ID.4卖3.8万。消费者选谁?多数人宁愿加钱上大众或特斯拉,图个安心。
2. 合规认证: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规则不熟”
欧盟的WVTA认证,光测试项目就200多项。三电系统的功能安全要符合ISO 26262,电池要过ECE R100,软件要满足UNECE R155网络安全标准。 我试过某国产新势力的车,在瑞典冬季测试时,电池热管理系统触发逻辑有问题,低温下充电功率直接砍半——这就是没吃透当地法规。
而比亚迪的做法是:在匈牙利建研发中心,雇当地人做法规工程师。 这种“本地化团队+本地化验证”的模式,才是长久之计。
3. 服务体系:没有售后,就没有信任
我在澳大利亚试驾过一台零跑C11,车机死机,联系客服,等了48小时才收到邮件回复。而在挪威,比亚迪的APP可以直接预约上门取车维修,48小时内归还——这叫“服务即信任”。
可大多数中国品牌在海外,连4S店都没有,靠第三方维修商凑合。车卖出去了,但口碑塌了。
未来会好吗?三个关键转折点
产品力必须从“堆配置”转向“全栈自研”
比如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iTAC扭矩矢量控制,这些才是技术护城河。不是谁都能把电机、电控、电池全自己做,还能做到97%效率的。
智能化必须“本地化”而非“汉化”
小鹏在国内L2级辅助驾驶很强,但在欧洲,它的自动变道功能不敢用,因为本地交通规则理解不深。AI不是训练中文语料就行,它得懂德国高速不限速、英国左舵、法国环岛优先权。
品牌建设要“长期主义”
大众花了20年建立“德系品质”形象,特斯拉靠Model S一战封神。中国品牌不能指望靠“价格屠夫”赢天下,得有一款车,能让欧洲人主动走进展厅说:“我想试试这车。”
结语:只有一个比亚迪,远远不够
中国新能源产能全球第一,内卷程度世界第一,但品牌出海,才刚刚起步。
比亚迪像一个孤勇者,在海外杀出一条血路。可其他品牌呢?还在朋友圈发“全球化战略PPT”,在发布会上喊“进军欧洲”,却连一个Euro NCAP五星都拿不到。
我们缺的不是车,而是信任。 不是技术,而是耐心。
我在奥斯陆的比亚迪展厅里,看到一位挪威老太太试驾完Dolphin后说:“这车不输大众。” 这句话,比任何销量数据都珍贵。
所以我想问各位车友:你觉得中国新能源车,什么时候能在欧美市场,不再靠“便宜”打动人心,而是靠“值得”赢得尊重?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
也分享个小花絮:我在德国试驾时,导航把我导进一条乡村小路,路边农夫开着拖拉机冲我挥手。我摇下车窗,他用德语大喊:“Chinese car?Gut!”(中国车?不错!)那一刻,我觉得一切值得。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