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最近不少人说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话不算全错,但得说清楚,不是中国摩托技术不行,是没摸透非洲市场的门道。

非洲摩托车市场根本不是要多炫酷的车型,核心是 “扛造、便宜、坏了能快速修好”。

据非洲摩托车制造商协会 2023 年发布的数据,非洲每年摩托车销量超 600 万辆,其中 80% 都是 125cc 以下的实用车型。

这些车主要用来干啥?

在尼日利亚、肯尼亚这些国家,小商贩靠它拉货,农村地区靠它载客,说白了就是 “生产工具”,不是城市里的代步玩具。

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驾

就拿肯尼亚农村来说,一辆摩托一天要跑 100 多公里,走的还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对减震、轮胎的耐造性要求特别高,而且价格必须控制在 2000 美元以内,超过这个数,用户根本不会考虑。

人家买摩托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撑面子,这点很多中国企业早期根本没搞明白。

印度品牌比如 Hero、Bajaj,不是靠技术碾压,是摸准了非洲市场的脉。

早在 10 年前,它们就不在非洲搞整车出口那套,而是在坦桑尼亚、加纳这些国家建散件组装厂。

为啥这么干?

非洲很多国家对整车进口收 30%-50% 的高关税,散件组装才收 10%-15%,这么一算,印度组装车比中国整车便宜 15% 以上,价格优势一下就出来了。

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驾

售后方面,印度品牌更是下了功夫。

在尼日利亚,随便一个村子周边 5 公里内,大概率能找到 Bajaj 的维修点,换个刹车片、轮胎,当天就能搞定,配件还便宜,比如一个轮胎才卖 80 美元,比中国品牌便宜 20%。

更关键的是产品适配,Bajaj 在尼日利亚推出的边三轮摩托,后面能拉 500 斤货,前面还能坐两个人,刚好符合当地小商贩的需求,2023 年这一款车就占了尼市场 35% 的份额,而中国某知名品牌在尼的总份额才 12%。

说实话,中国摩托车企业以前在非洲也火过,2015-2018 年,重庆不少品牌靠低价把市场份额做到过 25%,但后来为啥掉下来了?

首先是成本,中国企业大多是整车出口,关税加上海运成本,到非洲的价格比印度组装车高 15%-20%,用户自然不买账。

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驾

然后是售后,这是最大的坑。

在乌干达,中国品牌的维修点基本都在坎帕拉这种大城市,农村用户要修个车,得跑几十公里,而且配件经常断货。

据乌干达当地一个中国摩托经销商说,从国内发一批配件过来,平均要 45 天,有时候还会丢件,用户等不及,下次肯定换印度车。

还有产品适配的问题,中国很多摩托是按国内城市路况设计的,减震器比较软,在非洲土路上跑,不到半年就坏了。

而印度品牌的减震器专门加粗过,寿命比中国的长 30%,用户用着省心,自然愿意复购。

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驾

小风认为,不是印度企业多厉害,是中国很多企业把非洲市场当成 “赚快钱” 的地方,没想着长期布局。

印度 Hero 在非洲搞合资,不仅建工厂,还和当地政府合作培训技工,甚至推出 “摩托车信贷”,用户首付 30% 就能提车,剩下的分 12 期还,大大降低了购车门槛。

而中国很多企业就是找个当地代理,把车卖出去就完事了,售后、配件全靠代理,代理要是不靠谱,品牌口碑直接砸了。

比如重庆某品牌 2018 年进入肯尼亚,找的代理没经验,售后跟不上,2020 年销量下滑 40%,直接就撤了,把市场白白让给了印度品牌。

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驾

供应链方面差距更大,印度在非洲好几个国家建了配件仓库,比如坦桑尼亚的仓库能辐射肯尼亚、乌干达,配件当天发第二天就能到。

中国配件大多从广州港发,海运加清关,最快也要 20 天,成本还高。

其实中国摩托车产业基础比印度强,发动机技术、产能都有优势,只是没用到点子上。

最近两年,已经有企业开始调整了,比如宗申在埃塞俄比亚建了组装厂,还针对非洲路况改了产品,推出的 125cc 摩托把底盘加高 5 厘米,减震器换成加粗的,2024 年在埃塞的市场份额从 8% 涨到 18%,这就是好迹象。

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驾

售后方面,有些企业搞 “移动维修点”,用小货车拉着配件和工具下乡修车,在尼日利亚农村,这种模式很受欢迎,用户不用跑远路,还能现场解决问题。

另外,电动摩托车是个新机会。

非洲虽然电力不稳,但两轮电动车使用成本低,充电一次能跑 50 公里,电费才 1 美元,比加油便宜 60%。

2024 年尼日利亚电动摩托销量增长 50%,中国的小牛、九号这些电动摩托品牌,技术比印度强,只要解决充电配套,比如和当地加油站合作装充电桩,肯定能打开市场。

中国摩托车在非洲,被印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驾

中国摩托车在非洲不是 “打不过” 印度,是以前的打法不对。

印度赢在懂非洲用户需求,沉下心做本地化;

中国输在太急着赚钱,没扎下根。

现在非洲摩托车市场还在增长,每年都有新需求,只要中国企业放下短期思维,把本地化做好,再抓住电动化的机会,肯定能抢回市场。

毕竟我国摩托车产业的底子还在,找对路了,翻盘只是时间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

你觉得中国摩托车要在非洲翻盘,最该先解决售后问题还是产品适配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