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销量榜单一刷出来,我就把普拉多的位置往下翻:问界M8 21537辆(榜单/样本少),奔驰GLC 10349辆(样本少),普拉多只有1992辆(体感/样本有限)。这数字把白月光越野标杆的光环摁回现实里了。
上周去4S店,售车小李朝我摇头:你也知道,城市里谁真去越野?我笑着回他一句:那你们还卖它?他苦笑。修理厂师傅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越野车是精神食粮,保养是现实锦囊。(引语来自修理工)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一张客户提车当天的照片:车主把车停在商场下雨的屋檐下,脚下泥点都没有,满脸是矛盾的自豪感。这样的场景,像极了普拉多现在的尴尬定位——理想和问界把智能驾驶、超大屏、OTA、车内体验做成了商品卖点;普拉多则把梯形车身、非承载车身和高离地间隙当作价值主张。两条路,价格相近,但实操差别很直接:你去越野,把车开到山里,你要的是钢板和爬坡;你把车放在城市大楼里,你要的是语音识别和手机互联,这两者用户体验差异明显,买家的心理截然不同。
我算过一笔粗略账:普拉多百公里综合油耗按10-12L估(体感),7元,百公里成本大概70-84元(估算/样本少)。同价位一台增程或油电混动车,百公里能降到30-40元,长期用车支出能省不少,这对家庭购车决策的影响,别小看。保值率?我心算了一下,三年后传统硬派车保值率可能比同价位新能源低5-10个点(没细想过,估算)。
供应链和研发这事,说白了像做一桌饭:你先要有好食材(发动机、底盘),还得有人会做菜(调校、客户体验),最后包装好端上桌(内饰、智能化)。当下很多厂商把更多预算往味道创新和外卖包装上投入——屏幕更大、算法更聪明——消费者点菜的口味变了。普拉多的团队能在越野圈做到极致,但要把越野基因转化成适配城市生活的使用体验,得重新分配研发资源,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得纠正一下我前面说的有点绝对:我并不是说普拉多就该向智能电动全面妥协。它的越野能力仍有独特价值,且用户群体忠诚,但市场份额收缩是个信号,说明新的消费边界在扩张,我只是想把信号说清楚。
消费者到底在买什么?是身份还是工具?为什么城市家庭宁愿买智能SUV也不选越野皮实?还有多少人是真心要去越野?这些问题在不同城市、不同年龄层会有不同答案。我问过销售:近半年来,询价的多是40-50岁、偏爱传统越野文化的人群,但年轻购车者更多问的是自动泊车和语音识别,这信息冲突,你怎么看?
我不愿意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新能源浪潮或营销大潮。普拉多的高价格和高油耗确实限制了它的购买圈层,但别忘了硬派越野本来就是小众。有人会说价格这么贵这销量不错了,这话也有道理(体感)。市场不是对错二分,它更像一台不断调参的发动机:你拨一个螺丝,它就可能往另一个方向跑。
有个我以前同事随口说过的一句:强调传统优势,等于把自己圈进了一个小房间里,你可以坐得舒适,也可能被人忘了门外的世界。这话有点刺,但听着扎实。有没有可能普拉多做一个城市版本,保留越野骨架但内饰、智能化跟上?没细想过,但不无想象空间(不确定)。
我还能跑题讲配件供应链——越野车的高强度部件、钢材和传动系统,交期波动会直接影响提车节奏,就像做菜材料晚到,整桌菜都凉了。这影响口碑,也影响销量,但供应链的问题并不是每次都能摆在台面上说清楚。
最后留个问题:当越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还是一种功能需求,你会把钱花在哪儿?留给你一个关键词:后视镜上那一小片泥点。你会因为它而开心,还是感到多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