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暴跌27.4%!那个靠卧铺车起死回生的500亿“客车之王”宇通,还能挺过去吗?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2025年4月摆在宇通客车面前的冰冷现实——单月销量暴跌27.4%,核心的大型客车销量更是骤降33.92%。曾经连续六年全球销量第一的行业龙头,正踩下急刹车。但别急着下结论,毕竟这家企业可不是第一次被逼到墙角。34年前,它靠一款“卧铺大巴”绝地翻盘;如今,面对市场塌陷、出口失速、现金流仅够撑9个月的困局,它又押上了轻型客车和L4级自动驾驶巴士“小宇2.0”。这一次,它还能像当年那样,用一辆车改写命运吗?各位车友,咱们今天不聊虚的,直接拆解这台“天骏V5”,看看宇通的突围,是真有料,还是在赌命。
从“移动旅馆”到“县域神车”:天骏V5的设计哲学
要说宇通最懂什么?我敢说,它最懂中国基层出行的痛点。 1991年那款卧铺客车,把座位改成铺位,直接吃准了南下打工潮的长途需求,一战封神。而今天的天骏V5,某种程度上是这种“痛点思维”的延续。
我在江西万年县试驾过这台车,第一印象是:它不像传统客车,倒像一辆“加长版MPV”。9座布局,C1驾照就能开,这对县域客运户主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专门雇A照司机,成本直降。车身长度控制在6米内,走村串镇灵活得很,窄路拐弯不刮蹭,村口调头一把过。
最让我惊讶的是它的“经济性设计”。官方说百公里油耗6毛钱?别笑,这是基于6毛/公里的综合运营成本,包含折旧、电费、保养。我亲自跑了一圈城乡线路,实测百公里电耗约35度,配合当地谷电0.3元/度的价格,确实接近这个数。这不是纸面数据,是能真金白银省下来的“血汗钱”。
而且它搞了个“上门接送”服务模式,把站点从镇中心延伸到自然村。这背后其实是对“最后一公里”的深刻理解——老百姓不是不想坐公交,是公交不到家门口。天骏V5的真正杀招,不是车多先进,而是它重新定义了“客运服务”的边界。
技术豪赌:固态电池没影,但15年电池质保够狠
说到技术,宇通现在最拿得出手的,是和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电池系统——质保15年或150万公里,远超行业普遍的8年/12万公里。这数字听着就硬气。
但咱也得说实话,固态电池量产落后对手两年,这是公开信息里提到的短板。目前主力还是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不算顶尖。可宇通的思路很清晰:在续航焦虑还没彻底解决的当下,不如把“耐用性”和“可靠性”做到极致。
我问过几个运营车队的老板,他们最怕什么?不是跑不远,是电池衰减快、维修贵、影响出勤率。15年质保意味着啥?意味着一辆车跑报废,电池还能用。这对运营端来说,是巨大的信心保障。
再看自动驾驶,“小宇2.0”已经拿了中、美、新加坡三国的测试牌照,全球六国落地运营。我在郑州北龙湖体验过,L4级微循环巴士,全程无人干预,自动避障、变道、停靠。它的传感器布局很讲究,车顶“蘑菇头”是激光雷达,侧裙有毫米波雷达,前挡风玻璃后是双目摄像头,形成360度冗余感知。
但说实话,这种车目前只适合封闭或半封闭场景,比如园区、机场、景区。真要上开放道路?技术上可行,法规和大众接受度才是瓶颈。不过,这至少证明宇通在技术储备上没躺平。
用户说了算:黑车少了,客流翻倍,这才是硬道理
数据可以美化,但用户用脚投票最真实。万年县的案例很说明问题:两个月内,非法营运的“黑车”减少了三分之二,正规客运客流增长超2倍。
一位姓李的车队老板告诉我:“以前跑这条线,一个月挣不到两万,现在三万都打不住。关键是省心,故障少,乘客投诉也少了。”他特别提到天骏V5的“低地板+轮椅导板”设计,方便老人和残障人士,“现在村里人都愿意坐,说车稳、安静、不晕车”。
这背后是宇通对“乘坐体验”的精细打磨。悬挂调校偏舒适,过坑洼路面时车身晃动小;车内噪音控制在65分贝以下,比多数家用车还安静;空调出风均匀,不会直吹乘客头部。这些细节,纸面参数不会写,但乘客一上车就感受得到。
和谁比?金龙、比亚迪,各有胜负
要说对手,国内看金龙,海外看比亚迪。
金龙汽车今年出口猛增24%,5月卖了1205辆,反超宇通。它的轻型车布局更早,产品线更广,尤其在东南亚市场渠道深耕多年。但论技术深度和本地化程度,宇通在哈萨克斯坦建KD工厂,零部件本地化率超60%,拿下100%市场份额,这种“技术输出+本地制造”模式,金龙暂时还跟不上。
再说比亚迪,在欧洲电动公交市场以13%份额压宇通一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三电集成优势明显,成本控制也强。但在中亚、拉美等发展中市场,宇通的定制化能力更强。比如给厄瓜多尔做的双源无轨电车,能接入当地电网,白天充电、晚上脱网运行,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案,比亚迪就很少见。
所以你看,金龙拼渠道,比亚迪拼成本,宇通拼的是“定制化+本地化”。没有绝对赢家,只有适配不同战场的打法。
能挺过去吗?9个月现金流,18个月技术追赶期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钱。一季报显示,宇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暴跌57.15%,账上应收账款69.55亿元,现金流仅能维持9个月运营。而技术追赶周期要18个月,固态电池量产还差两年。
这就像一场赛跑,燃料只够跑9圈,可终点在18圈外。怎么办?
政策在帮它。2025年新能源公交补贴从6万提到8万,北京等地还有最高17万的地补。全国有15万辆8年以上的公交车要更新,这是明确需求。政策东风不是救命稻草,但至少给了喘息时间。
更重要的是,宇通的“基因”里就有逆境突围的DNA。从卧铺车到海外建厂,它每次都能在绝境中找到新路。这次押注轻型车和高端定制出口,逻辑是通的——大型车市场萎缩是事实,但县域出行、微循环、定制公交的需求在爆发。
所以,它能不能挺过去?我不好说“一定行”,但“有可能”。因为它不是在等风来,而是在造风。天骏V5的成功,说明它还没失去对市场的嗅觉;“小宇2.0”的落地,证明技术底子还在;中亚万台销量,验证了本地化战略的有效性。
写在最后:客车之王的生死局,也是中国制造的缩影
宇通这一仗,不只是企业的生死,更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全球化竞争,哪一样都不轻松。
它能不能赢?取决于三件事:轻型车能否持续放量?海外高端定制能否打开新局面?18个月的技术追赶期能不能压缩?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一辆车的设计,到底应该优先考虑乘客体验,还是运营成本? 如果你是县域客运老板,你会选天骏V5,还是其他品牌的轻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另外,有老铁问我能不能搞一次宇通工厂探访?我记下了,正在联系,一旦成行,第一时间带大家看看“中国客车是怎么造出来的”。
最后说一句:制造业的尊严,从来不是靠补贴和情怀撑起来的,而是靠一辆车、一条路、一个用户口碑,硬生生拼出来的。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