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今年赚了2360亿元。说实话,我看到这个数字时,心里咯噔一下。毕竟,中国七家大车企加起来的利润总和,才差不多这个量级而已——比亚迪、上汽、吉利、广汽、长城、北汽、长安,这些头部选手们,拼了命也难及丰田的半分。今年我和老张在车展碰面,顺嘴问他:你说咱国产车,就真的在盈利上弱这么多吗?他苦笑着说:你别总拿销量盖帽,钱才是真命根。
说到销量,别以为只看数字就明白了。国产车卖得顶呱呱的,流水线几乎天天满负荷,可利润却相当微薄。打价格战的狠劲,我亲眼见过一次:经销商那边老板娘跟我吐槽,有时候卖的便宜车,硬是没赚几块,反倒赔钱了。跟她说话的时候,正在40度的下午,空调都不给力。其实我之前也以为,只要新车型丰富、价格低就能赢,结果看来有点大了。
丰田可是踩着一条深水区。别看它销量是全球头把交椅,这背后靠的是混合动力车的稳定利润池。去年它混动车型卖了400万台,约占总销量的40%。纯电才14万台,声音微得几乎听不见。有人会说它老旧、没跟上智能化,可你想想:混动技术从90年代就在实验室磨了多年,成熟度和成本控制确实狠狠甩开电动车那群刚刚冲刺杆。相比之下,咱们那些纯电企业补贴一退,电池原材料成本狂飙,研发烧钱一把接一把,利润自然薄如蝉翼。
想起我前阵子和一家电池供应链经理聊天,他说了句话印象深刻,我们就像是厨房里的大厨,每次新菜出锅都得把材料清一遍,贵了、坏了都得自己扛。这不就是供应链里磨洋工与抢货的博弈?丰田的混动技术相当于熟练的家常菜,省时省料又能稳定出锅,而纯电是新派料理,吃的人少,厨师还不够熟。
再说汇率的事。2024年日元贬值11%,丰田出口车主要收入变成美元,再换回日元,这波汇差直接给了它超额利润。老王,修理店老板问我,这钱真是工资外的意外之财?我说确实是,这就好比你卖的东西没有动,一下钱多了11%。咱国企可就没这好事,内销为主,汇率影响反而是支出压力。
成本控制上,丰田又玩得溜。这家公司像挤牙膏一样,把每个环节都压到极致。不是什么创新酷炫的配置,而是三分技术,七分良心工艺落地。东南亚建厂,就是给人一种便宜又实用的胜利感。和国产新势力对比,我感慨不少:他们为了配置华丽和黑科技,经常把成本推到临界点,造了一堆买家秀和卖家秀反差。融资续命的事儿,就不提了,自己揉揉眼。
对了,我刚翻了下笔记,有个零散的细节:丰田今年在上海买了块112万平的大地块,专门建高端纯电车型的工厂,而且计划至少50年。这耐心让我咋舌。你以为它放弃新能源了?才怪。这是明面上保守,暗地里慢慢积累经验的方法。用雷克萨斯品牌试水,这招真稳。毕竟高端用户对新技术更宽容,一不小心还能抢高价。
那咱们国产车的活力在哪?不能只看利润数字,也得看到技术突破、商业模式的突破。比如蔚来、理想、哪吒,这些品牌在车联网、自动驾驶今年的进度,远远超过丰田那种老树开新枝的节奏。智能驾驶算是命门了,丰田在软件架构上明显乏力。难怪有人说,它要是不快点,未来会不会变成汽车行业的诺基亚?老实说,这个猜测我没细想过,但有其道理。
谈到美国关税,这事复杂。拜登政府把日韩进口车关税提到25%,这下丰田坐不住了。最新估算,刚过去的4、5月,它就亏了大约90亿人民币。持续下去,这条出口通路尴尬得很。供应链延迟、生产成本也可能被影响,丰田又得瞎凑一底盘。这时候,你不禁想问,这种重压之下,丰田还能稳多久?
聊到欧洲市场,也很微妙。政策开始收紧,纯电政策倾斜,油混车的优势可能会被削弱。我想起一个朋友做新能源车企供应商,他在电话里嘀咕:等欧洲环境要求放个大招,咱们油混车的老路怕真走不通了。而且中国市场产能也在打擂台,卷得凶。丰田毕竟还没染指智能驾驶软件深水区,那是否能跟上未来几轮技术浪潮?我有点怀疑。
算盘又拨回来,中国车企真的不如丰田吗?有人说咱实在活得太累,我倒觉得,这是一场磨砺。丰田教会我们稳健,而我们要想赢,不仅仅是抄策略那么简单。未来的汽车竞争,是生态的,不单是车的较量。我老在想,有没有可能,中国车企某一天的盈利状况,能让丰田紧张起来?不一定是明年,或者后年,甚至还有点远,但肯定会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那个未来。
哦,对了,你有没有关注最近哪吒汽车的保值率?粗略算了一下,三年下来,虽然跌价快,但考虑到智能功能的持续更新,整体持有成本似乎还行。这和传统丰田混动车完全不同的玩法。到底是稳重好,还是激进好?我们又该怎么看?(这段先按下不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你觉得一辆车,最打动你的到底是性能指标,还是它背后的生活哲学?这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