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站要把地面和低空连成一张出行网,日常通勤会变怎样?
南京南站片区最新的招标显示,政府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地面接驳:项目分成两大块,一是“车路云一体化”路侧设施,二是低空起降场和相关配套。目标是把自动驾驶接驳车、智慧路口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都纳入同一套运行体系,让出站到上飞机、上车的过程更像一次无缝换乘,而不是多次等待和排队。
“车路云一体化”就是让车、路和云端的数据能及时沟通:路侧摄像头和传感器把实时状况发给云平台,自动驾驶车据此调整行驶策略,信号灯也能动态配合,减少拥堵和事故率。这套东西在试点城市已经开始落地,南京此前的智慧公交、智慧环卫等应用也提供了不少实操经验。
低空那部分,重点在建可供eVTOL、电动无人机起降的“垂直机场”及运行保障设施。相比传统直升机,eVTOL以电驱动、噪声更低、起降占地小见长,但也带来充电桩、维修库、空域管理等一整套新问题。低空航线要和民航管理部门、城市交通部门协调,高峰时段、恶劣天气下的运行规则都得提前划清楚,这不只是盖个跑道那么简单。
城市层面的配套也在同步推进:南站片区将作为示范区,规划三类14个场景、34个智慧路口,地面将先试行无人驾驶接驳,空中开通短驳航线直达机场和高铁附近起降点;江宁某处已挂牌成立低空经济服务园,定位研发、试飞和场景孵化。与之并行的还有南环线快速化改造——工程桩已开钻,供电管线迁改工程工期为一年,后续通行便利性会显著提升。
日常体验方面已有许多“微升级”:社区里无人清扫车和配送无人车已经上路,“宁畅行”小程序在南站实现智慧停车与无感支付,日活用户破两万。两条网友评论能说明公众热度:一位市民说“上班可能省不少时间”,另一位则问“票价会不会贵,刮风下雨还能飞吗?”这种期待和疑虑并存是常态。
推向现实还得面对几道门槛:监管标准要先打通,安全与应急预案必须落地,商业模式要能把票价压到多数人能接受的水平,天气和电池技术的制约也会影响可用性。专家建议由交通、民航、城建等多部门联手制定试运行规则,并以小范围示范逐步放大。
把地面和低空连成一张出行网不是一夜之间能完成的工程,但南京这次把技术、产业园和配套基础设施一并谋划,算是把“想象”推进到“试点建设”阶段。短时间内能否既安全又普惠地进入日常通勤,还得看规则与成本如何平衡。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