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着风云A9L出门,心里还琢磨,这油箱真舍得做7升?大伙说油箱那点油干啥用,但你知道嘛,我估算一下,油箱里满油也不到半箱都算了,实际上用的油少得惊人。因为,风云A9L宣称满油满电能跑2500公里。这车标配,有点像当年买 Lenovo 一样,电池容量33.7度,跟我用的电子琴里的电池差不多大,换成我们日常感觉有点微不足道,可给你续航带来的变化,却是真的不一样。
还记得有个项目经理,跟我说:这车能跑那么远,质量得保障才行。没错,研发现状其实就像在生活中拼拼凑凑,按照一块一块的料拼出一辆能跑2500公里的拼图。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续航,能应付我日常的长途出行,够了吧?除非你每天都是穿越,从城南奔到城北。
我以前见过一位修车师傅,他说:电池里那点容量,跟我小时候用的手机电池差不多,怎么就能跑这么远?我笑着打趣:这车用的鲲鹏超能混动,听这名字,像不像个里世界的巨兽?他摇摇头:这玩意,真没你想象得那么简单。你们有没有想过,混动技术里,最沾光其实是油电结合的那部分?就好比出门办事,油箱和电池就像油门和刹车的配合,缺一不可。
对比一下,今年我去体验了两款同价位的中型车,一款叫锐行X,另一款叫智控Y。锐行X那油箱大,号称能跑2000公里,但电池容量只有20度左右。开完一个周末,发觉油耗比我预估的多了点,油箱大不代表一切。反倒是智控Y,续航不好说,油箱只剩5升,但电池容量快到40度。实操下来,能跑个1800公里,电耗还挺平均。由此我觉得,油箱再大,也要看电池容量和车辆能耗匹配。
刚才翻了下我微信里的笔记——我朋友发的,是一段自己在充电站的照片。说实话,我一开始没细想过,充电桩的布局和油站一样,能不能像油站那般便捷?我心里暗暗琢磨,像风云A9L那样纯纯续航2500公里,要是充电太不方便,跟长途旅行还是差点意思。你有没有想过,未来充电成了最大瓶颈?我估算一下,如果每次100公里充一次,平均每次充电20分钟,那我一天也在充电站待着了。
换句话说,续航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车里的那块电池或者油箱容量,还得看后续配套设施是不是跟得上。像我刚才试车时,问了销售,现在高速公路的充电桩多不多?答案是还不够全。可你真的知道,像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充一次能快到30分钟以内,但普通品牌的充电站,得耗上一两个小时,想想都觉得麻烦。
说到这个,谁能保证科技进步速度比我们的适应节奏快?我一直在怀疑,自动驾驶车辆的普及,是真的机械成熟了,还是只是在画皮?货比三家嘛,风云A9L的鲲鹏超能混动技术,不是我吹,确实领先一筹,但我也在想,这是不是一种似乎很厉害,实际上还可以优化的状态。
我差点忘了问一句:你们觉得,续航最关键的,是电池容量,还是充电速度?我自己心里也没底。有个朋友还打趣:你别光看数字,体验才是真正的王道。这话倒也有点道理,体验不同于数据。我曾试过用百公里油耗对比,风云A9L估算大概在6-7升左右(估算,样本少得不行),用它跑个三四百公里,油钱大概80-120元。这个成本在我看来还算可以接受。
我也有点疑问,为什么那么多车企还在单纯加强电池容量,却忽略了充电方便性?是不是有点落后了?你们觉得,未来是不是长距离续航+快充才是王道?我看很多人都嫌麻烦,但也有人说,等技术成熟,都不用跑完一百公里就得找充电站那么折腾。
(这段先按下不表)讲真,我个人的感觉是,长途续航能力,越来越像是0到100的那种赛车冲刺,表面吓人,但实际用起来,还是得看细功夫。像我还记得一段新闻,说国内某车企研发的纯电续航,最高达到300公里,要不要期待?我觉得,哪怕是电池体积升级,里头多点能量,差不多也就是说——车的心脏在变大,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更硬的耐用性?我也怀疑。
说到耐用性,很多人都问我:这样高密度的电池,维修贵不贵?我心里暗想,这问题没细想过,但我猜,大体上,电池一旦出问题,修修补补,可能得比换个油箱还贵。就像手机的电池,寿命嘛,差不多也就三年吧。
制造这么长续航的车,开发供应链也是个大工程。原材料、芯片、模组,哪一环不重要?像电池用的那些稀有金属,某些市场价格变动,可能就会影响整车成本。这就像做菜,有时候,盐没了,味全变了,不是?
我还在想,长途续航,是否会限制某些区域火爆?偏远山区,快充站少,开长途是不是就得拼多走?这让我觉得,未来的出行,可能还得走路+充电的朴素套路都得考虑。
反正我自己站在使用者视角,也会偶尔嫌这麻烦,努力在想:未来的整车设计,会不会长这样——智能调节续航,配合智能充电,用户无需为续航担心?如果那样,我大概可以放下那些跑长途的焦虑。
看着车钥匙上那个小按钮,心里在想:以后会不会长途旅行的第一站,就在充电站旁边结束?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或者说,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无忧续航吗。
在信息的海洋里,能不能找到一股平衡,看完这么多续航算法,我还是更喜欢用口感去判断一辆车的实力。比敢不敢在巷口试试那辆风云A9L,油箱容量大到让我心惊,但实际操控下来,感觉还挺顺手。
长途无忧续航是不是未来的护身符?或者只是一场科技秀?我自己心里一直在琢磨,结尾想问你,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期待那种实实在在能跑两千五百公里的车子,到底是不是离我们还差点距离?或者,真正的答案,是藏在那一个个不明显的小细节里——你有没有刻意留意过,充电时那滴答滴答的声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