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快瞧,这波搞笑发言真精彩!韩国媒体最近天天吐槽,说现代和起亚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得挺不错的,2024 年合计销量超过了 800 万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稳坐第三名,可一到中国市场就不行了 —— 现代全年销售才 15.7 万辆,起亚 16.6 万辆,加起来刚破 32 万辆,市场份额掉到了大约1%!反之,德系车占比14.9%,日系占11.2%,连美系也有6.5%。韩媒还直言:“德国和日本的车都能在中国站稳脚跟,凭啥我们韩国车就难进去?” 这事儿压根不是“针对”,背后原因比想象中还真扎心!
来说说韩系车曾经在中国的辉煌时光,感觉还挺牛的。其实,韩系车进中国市场的时间也不算算晚,早在2002年,现代就跟北京汽车合作成立了合资厂,起亚那边也差不多就跟东风悦达搞了合作,这算是最早一批扎根中国的外资品牌了。刚开始那几年,韩系车简直就是“性价比的天花板”——设计又时髦,配置还挺高,价格比同级别的德日系车型要廉价不少,很快就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喜爱。到了2008年,韩系车在中国的销量就突破了一百万辆,街头巷尾能看到现代索纳塔、起亚K3,只要在家用车市场,很多人都觉得:“花少钱,能买到大空间、漂亮的内饰,污染也不大,挺值的。”
到2016年,韩系车可真是风头正劲:北京现代一年卖出了114万辆,东风悦达起亚也达到了65万辆,总共差不多180万台,市场份额也挤进了8.8%。要知道那会儿,中国全年汽车销量才刚突破2000万辆,韩系车在10到15万的中低端市场,竟然还能跟大众、丰田一较高下。拿大众的朗逸来说,那时候累计销量刚破百万,主要靠“德系扎实”的名声;丰田的卡罗拉主打耐用、省油,也挺受欢迎。可是韩系车用“配置相同,价格便宜2-3万”这个“套路”把不少客户给吸引过去了,像起亚K5就靠着溜背的造型和大轮毂,成了不少年轻人的“Dream Car”。
谁能想到,巅峰一过,结果就像跌入悬崖似的往下掉!2017年,韩系车的销量一下子跌到了150万辆,之后2018年继续走低,到2022年,销量只剩下35万辆左右,市场份额甚至还不到5%。等到2023年,稍微回升到42.3万辆,但到了2024年,却又猛然暴跌35.5%,现代和起亚合计也就刚超过32万辆。这差距真是让人震惊吧?到底是什么原因,把韩系车逼到这个境地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国的本土车企成长得太快,直接把韩系车那份“蛋糕”给抢走了!
到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达到了2686万辆,本土品牌占了一半多。光是比亚迪一个品牌,就卖出了超过300万辆,长安也突破了百万大关。曾经依靠“外观新潮、配置丰富、价格实惠”吸引消费者的韩系车,现在被本土品牌做得越发出色。比如紧凑型轿车市场,现代伊兰特2023年的销量大概只有10万辆左右,而比亚迪秦PLUS的月销量轻松就破3万辆——人家不仅搭载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油耗比伊兰特还低,价格还便宜一两万,车内配备的智能大屏和语音操控系统更是比韩系车高出一截。网友也调侃着:“以前买韩系,是因为没得选;现在国产车那么丰富,谁还会去看韩系的?”
你看,德系车从80年代起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大众和一汽、上汽合资这么多年,早就掌握了本土化的诀窍。像MQB平台,授权给本土工厂,零部件也基本都在国内采购,这样一来成本大大下降,维修和保养也更方便。到2024年前十个月,大众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超过三百万辆,朗逸累计卖了五百万多辆,靠的还是“皮实耐用、操控稳定”这套口碑。就算新能源车转型进展慢,中高端市场还有奥迪、宝马支撑。日系车更不用说,丰田和本田和广汽、东风合作多年,卡罗拉、雅阁主要依靠“低油耗、高残值”的优势,圈了一大批忠实粉丝,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也快200万辆了。就算新能源车表现平平,燃油车的势头还是很稳的。
韩系车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中低端领域,没啥特别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在国际市场上,现代的N系列高性能车在欧洲和美国还算不错,比如2023年欧洲的销量涨了10%,美国卖了70多万辆,可在中国几乎没怎么引进。相反,像吉利星瑞、长安UNI-V这类本土品牌,不仅设计更抢眼,空间也更大,还配备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智能驾驶辅助方面也做得更全面。有网友就说:“韩系车现在就像‘三无产品’——没有核心技术,没有高端品牌,也没有本土化的诚意,不跌才怪呢!”
更致命的还是新能源转型这关卡。到2024年,中国电动车总销量突破900万,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国内品牌一骑绝尘,韩系车起步得太晚了。现代的IONIQ系列在海外还算不错,但在国内推广上拖拖拉拉,今年中国工厂干脆把重点放在出口上,出口达到11.8万辆,反观自家市场,销量确实让人心疼。起亚倒是出了EV6,技术还不错,但每个月卖不到5000辆,连比亚迪宋PLUS那点销量都差远了。反倒是日系丰田bZ4X、德系大众ID系列,虽然起步晚,但凭借多年的品牌积累和信任,销量还能保持稳定,韩系车就没这份底气。
供应链的问题也挺头疼的,很多韩系车的零部件还得靠进口,成本一直压不下来,在国产品牌的价格战面前可就吃亏了。2024 年,比亚迪秦PLUS的起售价不到10万,吉利帝豪L混动版也才大约12万左右,而现代伊兰特燃油版还要12万起,混动版更贵,买的人还能有呢?韩媒自己在文章里还抱怨了:“现代集团在沙特、加拿大市场订单排得满满的,但到了中国,连经销商都在减,许多4S店都开始卖国产新能源车了,韩系车的代理商没有多少愿意。”
网友们的争论也是挺热烈的。有的人就说:“韩系车以前靠性价比一路炸开,结果现在被国产车狠狠挤压,活该嘛,谁让他们不重视中国市场?” 也有人比较客观地分析:“德日系车早就开始本土化研发了,韩系车一直都是拿海外版的车改一改就卖到中国,根本没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比如喜欢大空间、智能配置的中国买家,韩系车好多年都没啥升级,要不怎么会被淘汰呢?” 还有一些人提起品牌价值:“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都说了,中国消费者心里,品牌价值排序是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现在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了,韩系车夹在中间,既不上不下,挺尴尬的。”
其实韩系车也尝试过想补救一下,比如说到2025年第一季度,起亚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了5.58万和5.66万辆,跟去年同期比都涨了21.8%和13%,主要靠的是新款嘉华MPV和EV系列。不过说实话,这点增长在国产品牌的强势面前,明显不够看。上半年韩系车在华的总销量大概20万辆,可大头还是靠出口代工,本土零售嘛,还是挺冷清。有业内人士就表示:“韩系车要么彻底转向新能源市场,增加本土化的投入,要么就放弃中国市场,把工厂当出口基地,否则想翻身就太难了。”
说到底,韩媒的疑问其实早就有答案了——不是德国、日本车有多厉害,而是韩系车没抓住中国市场的变化。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就不是“随便拿个车就能卖”的时候了,本土品牌在低端到中高端都实现了全面突破。德系和日系靠着技术积淀和品牌信任稳稳站住脚跟,而韩系车除了没有核心技术,也缺乏本土化的诚意,还错过了新能源的风口,结果被淘汰其实也是自然的事儿。
汽车市场一直都是“适者生存”的道理,韩系车的遭遇也给所有外资品牌敲响了警钟:要是不重视中国,要是不跟上消费者的变化,无论在全球卖得多火,也救不了国内市场的颓势。要想再夺回一席之地,韩系品牌得拿出真本事,否则连那点1%的份额都守不住了。你觉得韩系车还能在中国翻盘吗?要是你打算买车,会考虑现代、起亚这些牌子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