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焦虑成摆设,可油可电成鸡肋,多数人根本用不着!

最近,围绕着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插混”或“PHEV”,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讨论。

在汽车厂商的宣传中,这类车型被描绘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出行方案:在城市里,它可以像纯电动车一样,依靠电力驱动,实现零排放、低成本的日常通勤;而当需要长途旅行时,它又能无缝切换到燃油模式,彻底消除纯电动车主普遍面临的“里程焦虑”。

充电焦虑成摆设,可油可电成鸡肋,多数人根本用不着!-有驾

这种“可油可电”的灵活性,听上去确实解决了当下消费者在燃油车和电动车之间抉择的许多痛点。

然而,一个略显尴尬的现实正逐渐浮出水面,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相当有分量的报告数据显示,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接受调查的广大插混车主中,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其车辆的纯电行驶里程占总行驶里程的比例,竟然还不到百分之三十。

这个数字背后传递的信息非常直白,那就是绝大多数用户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充分利用车辆的充电功能。

他们花费了比同级别燃油车更高的价格,购买了一套包含电池、电机在内的复杂电驱系统,但在实际使用中,这套系统却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车辆更像是一台背着沉重电池包的传统燃油车在路上跑。

如此一来,不仅没能享受到电能带来的经济性,反而因为增加了车重而可能导致更高的油耗,这与当初“省钱神器”的宣传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问题来了,是车主们不愿意用更便宜的电,偏要烧更昂贵的汽油吗?

深入了解后会发现,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由一系列客观现实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首先,最核心的制约因素,就是充电的便利性远远没有跟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

充电焦虑成摆设,可油可电成鸡肋,多数人根本用不着!-有驾

对于许多车主而言,“充电自由”的实现难度,甚至超过了“财富自由”。

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公共充电桩的短缺和管理问题尤为突出。

一个很常见的场景是,一位上班族下班后想给自己的插混车充电,打开手机应用寻找充电站,地图上看似星罗棋布,但实际体验却充满波折。

可能开到A充电站,发现仅有的几个桩位早已被排队等候的网约车占据;换到B商场的地库,又可能面临充电桩损坏、无法使用或者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

即便幸运地排上了队,充电过程也并非高枕无忧,为了提高充电桩的周转效率,许多运营商设置了超时占用费,车主需要时刻关注充电进度,否则就可能产生额外的高昂费用。

这种“充电半小时,排队两小时”的经历,极大地消磨了车主的使用热情。

特别是在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前的长队更是屡见不鲜,充电的体验感和确定性,与随处可见、几分钟就能完成补能的加油站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

当充电成为一件需要精心规划、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时,许多车主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更直接、更省心的燃油驱动模式。

其次,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许多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的城市,购买插混车型的首要动机,并非是出于对“可油可电”技术的认可,而是为了获得一张能够直接上路的绿色牌照。

充电焦虑成摆设,可油可电成鸡肋,多数人根本用不着!-有驾

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一张蓝色的燃油车牌照,无论是通过高价拍卖还是极低概率的摇号获得,其难度和成本都相当之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直接申领的绿色新能源牌照,就成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特权”或者说“通行证”。

这就催生了一批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核心需求是解决“路权”问题,而不是追求更环保或更经济的出行方式。

对于这部分车主来说,车辆的插电功能仅仅是获取绿牌资格的一个“附加条件”,至于这个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则变得不再重要。

即便他们居住的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私人充电桩的条件,或者工作单位附近找不到便利的充电设施,也并不会影响他们的购车决策。

因为与一张价值不菲或一号难求的牌照相比,每天多付出一些油费,似乎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这种由政策红利催生出的“伪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插混汽车的销量,但也造成了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的脱节,使得大量的电驱系统资源被闲置和浪费。

面对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我们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

这并非要全盘否定插电混动技术,这项技术本身在平衡续航与能耗方面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充电焦虑成摆设,可油可电成鸡肋,多数人根本用不着!-有驾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这项技术真正地“物尽其用”,从政策的温室中走出来,回归到由市场和产品力主导的健康发展轨道上。

未来的政策导向,应当从过去单纯鼓励“购买”,向着更加注重“使用”的方向进行精细化调整。

绿牌特权作为初期培育市场的强心针,其历史使命正在逐步完成。

接下来,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更多地放在解决用户实际使用中的痛点上。

例如,投入更多资源,科学规划并加速建设覆盖面更广、速度更快的公共充电网络,特别是超充网络的布局;通过电价优惠、停车费减免等措施,进一步拉大用电和用油的成本差距,让“用电”的经济优势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从而在经济层面引导用户养成充电习惯。

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也必须意识到,依赖政策红利进行销售的时代终将过去。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部分城市对插混车型绿牌政策的收紧,消费者将更加关注产品本身的技术实力。

当“送牌照”的光环褪去,一台插混车是否值得购买,将更多地取决于其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表现是否足够优秀,其混动系统的工作逻辑是否足够智能高效,其纯电续航里程是否真实可靠。

这无疑会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磨核心技术,从单纯的“政策迎合者”转变为真正的“技术领先者”,用过硬的产品力去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只有当充电变得像加油一样便捷,当车辆本身的技术优势足以打动人心时,“可油可电”才不会是一句悬浮在空中的口号,而是能够真正融入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美好现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