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人仍觉bba更值钱,胜过新势力电车?现实有点扎心
今天是2025年09月05日。
12点26分41秒。
时间很准。
世界却有点乱。
电动车铺天盖地。
街头巷尾全是“新势力”的广告。
激光雷达。城市NOA。800V平台。碳化硅电驱。
听起来,油车该退场了。
可你去4S店看看。
去二手车市场转转。
甚至,去公司楼下停车场数一数。
BBA的保有量,依然高得吓人。
为什么?
明明一台30万的电车,能干翻百万级油车。
零百加速3秒内。
扭转刚度突破40000Nm/。
全车高强度钢+一体压铸。
空气悬架、CDC、后轮转向……
这些曾经只属于百万豪车的配置。
现在?
25万起。
可很多人。
还是觉得BBA更“值”。
更“高级”。
更“有面子”。
……
真相。
有点伤人。
你问那些开过十年BBA的人。
问那些家里车库停过S级、7系、A8L的富哥。
他们的回答出奇一致:
“也就那样。”
真的。
不夸张。
“电车一开,油车回不去了”。
加速。
油车要换挡。
有顿挫。
有延迟。
电车呢?
一脚下去。
G值直接拉满。
推背感。
像被踹了一脚。
顺。
快。
安静。
发动机的轰鸣?
以前叫“声浪”。
现在叫“噪音”。
底盘。
油车拼的是调校。
电车拼的是结构。
一体压铸车身。
刚性天生强。
过弯稳。
颠簸少。
高速贴地飞行。
那种“整辆车焊在地上”的感觉。
油车?
焊都焊不牢。
智能化。
更别提了。
“冰箱彩电大沙发”?
被嘲笑了多少年。
可现在呢?
劳斯莱斯、宾利,不也在堆屏幕、搞冰箱、上冰箱?
一样的配置。
放在BBA上就是“豪华”。
放在电车上就是“俗气”。
双标吗?
太双标了。
有人反驳。
“电车晕车。”
“自燃太多。”
“续航虚标。”
……
听听。
这话从谁嘴里出来的?
滴滴司机?
第一次试驾Model Y的上班族?
还是那个开过卡罗拉双擎就说懂电车的人?
实话讲。
30万以上的电车,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电池包用料。
热失控防护。
BMS系统。
全栈自研。
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哪一个是吃素的?
中保研。
Euro NCAP。
一堆电车拿G。
小鹏G6、蔚来ET5、智己LS6,全都是安全标杆。
反观某些BBA车型。
A柱弯了。
气囊没开。
测试成绩惨不忍睹。
你还信它“德系品质”?
更讽刺的是。
奥迪A4L,裸车价跌破20万。
宝马3系。
优惠后不到25万。
奔驰C级。
月月冲销量。
这还是“豪华”吗?
这已经是“普及型家轿”了。
可偏偏。
还有人觉得开BBA有面子。
觉得电车“暴发户”才开。
觉得“没驾驶感”。
……
说白了。
不是车的问题。是人的认知问题。
你没开过。
所以你觉得BBA神圣。
你没试过城市NOA。
所以你觉得智驾是噱头。
你没体验过零百3秒的推背。
所以你觉得“驾驶乐趣在发动机”。
可那些真正换过车的人呢?
问界M9,订单排到三个月后。
理想L系列。
月销稳定三万+。
蔚来ET7。
一车难求。
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
开过BBA。
腻了。
觉得不过如此。
就像追女神。
外人看。
觉得她高不可攀。
光芒万丈。
可你真和她谈过恋爱。
就知道。
也会生气。
也会素颜。
也会挤地铁。
也就是个普通人。
BBA也一样。
曾经是身份象征。
是阶层符号。
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但现在。
它只是车。
一台溢价严重。
智能化落后的车。
真正的豪华,是什么?
是舒适。
是安全。
是智能。
是体验。
不是车标。
不是“蓝天白云”。
不是“三叉星徽”。
更不是销售嘴里的“操控基因”。
你看那些换电车的富人。
从不炫耀。
他们只是默默把BBA卖掉。
换成问界。
换成蔚来。
换成理想。
然后说一句:
“真香。”
而那些还在坚持BBA的。
往往是。
买得吃力。
贷款五年。
每月还款像割肉。
可他们还是要买。
为什么?
因为需要证明。
证明自己“成功了”。
证明“我也能开豪车”。
可真正的成功人士。
早就不需要证明了。
他们开什么。
都不会影响别人对他们的判断。
所以。
不是BBA值钱。是你的认知滞后了。
不是电车不豪华。
是你的“豪华观”还停留在2005年。
时代变了。
车也变了。
可有些人。
脑子没变。
最后问一句:
你还在为BBA的标买单吗?
……
或许。
该醒醒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