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现在买车对于大家来说,变得比过去更难了。不是因为车子不好使,而是“选择太多了”。一边是大量“冒着蒸汽”的智能电车新势力,一边是一些在路上跑了十几年的油车老将,还不乏加入了“伪智能”的新车型。每次买车,简直像站在两个阵营拉锯战的战场上,稍不注意就被“忽悠着”买错了。
昨天,我一个高中同学给我打电话,问我该不该换车。他现在开一台八年“老迈”的德系油车,看来看去总觉得街上的车越长越奇怪。“你说这个屏幕也太大了吧,我家电视机都没这么大。”他说,他老婆刚买了台国产纯电小车,吵着让他扔了油车。“要我讲,咱们这帮弄技术的,谁不会开个车?它好不好用,一坐上车就有感觉,差得远着呢。”听他说完,我点头说,“那没错,这电车确实一上车就跟油车都不是一个档次,尤其在智能化这事儿上。”
先不扯电车有多聪明,这油车加上智能,真的是谁用谁知道。去年我上手过一台所谓“新款智能油车”,车是没毛病的好车,就是那所谓加了“智能系统”,差点没把我气疯。你说,车好好的,一会儿屏幕卡住、导航转圈圈,转到你都怀疑它是不是发烧了;一会儿车道保持像喝醉酒,左摆右晃毫无章法,搞得我不自觉开始怀念起以前那啥也不干、安静驾驶的时代。
说白了问题不在智能本身,而是这些油车的底层架构就不行。这背后用的是老一代分布式ECU架构,跟堆积木似的,各种小模块硬拼成一坨,每个小控制器各管一摊。你一个负责门锁,一个管油门,另一个还要操控雨刮……要是其中一块短路出问题,你以为是一个零件坏了而已吧?别想太简单。软件割裂、反应迟钝、时不时来个冲突,连油门响应都可能“卡顿”。而这些“症状”,表现在用户体验上,就是你看着车在那拼命补丁,但开起来总是像一台“半成品”。
更让我郁闷的是他们非要在这种落后的架构上,硬嫁接一些智能化功能,比如什么360环影。诶呦,你还别说,图画确实是360,但怎么看怎么糊,跟加了个十几年没换的监控头差不多。导航倒车的话,延迟到脚刹已经踩住了,屏幕还在考虑你要不要拐弯。还有辅助驾驶,也不知道是想杀鸡给猴还是压根不熟怎么实现,急刹的时候,你反而得先安抚它——别乱报警。
“哥,你一直吹电车智能,那电车就真没毛病啊?”同学忍不住反问我。
提到这个就有点棘手。说实话,电车也不是所有东西都对劲。尤其是看着诱人的超高智能化,背后都有一层隐患。电车是把所有东西“中枢化”了,一台车由几大总控模块来“调和指挥”。好处是高效,一目了然,功能之间也更容易同步配合。但万一软件出了问题,后果可能就有点恐怖了。比如刹车、动力、车机全部都不能用了——手机死机,你还能重启;这车要是死了机,真是叫天天不应。
不过幸好也有做得不错的,比如像蔚来、理想这样的新势力,他们的车机架构里会把行车控制系统和高阶智能功能分隔开。如果车机真挂了,至少油门刹车的物理控制还健在。但奇怪的是,一些传统油车厂商却很少重视这些事,尤其是那些试图一步由油车跨到智能化的品牌,直接忽略了底层架构上的重来——这直接导致问题频出。
和我同学讲了这些后,他问到底买啥车合适。我说,别纠结,把预算和需求理清楚,事情就好办了:你要是用车只是跑个腿、代个步,压根儿没啥用智能的需求,那老款日系车挺踏实,没有这些智能的“雷区”。要不就干脆选纯电车吧,新平台、新架构,从根子上就没遗留老毛病,那智能化才真正做到了体验提升。至于“又想要油车又想,智能”,那么只能选那种搭载新架构的豪华品牌吧, 这些虽然贵点,但稳定性相对还行。
我们买车,关键还是为生活图个便利,总不能花了大价钱,却因为“半吊子的智能”每天提心吊胆吧。不多说了,我劝自己这位同学还是考虑清楚得劲,与其忍受“买了就后悔”,不如先规划明白,脚踏实地来用自己的打工钱来买真正放心的车。你说是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