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坑兄弟?让他去造车!”最近,小鹏汽车的掌门人何小鹏在罗永浩的采访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里,开玩笑地说出了这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其实,每个造车圈的大佬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受:入局容易,干起来一身汗。雷军就是最佳“案例”,被朋友们怂恿一番,硬是抡着膀子下场造车,结果既累又火,干得风生水起,全网都盯着他能折腾出什么新鲜事儿。
说起雷军为什么决定“卷铺盖”亲自带队做汽车,不是拍脑袋,也不是一时冲动。这幕还得倒回去看他在小米年度演讲时的那段话。当时雷军直言,感谢李斌和何小鹏一直劝他造车,这俩人可不是随便说说。表面是“好友建议”,实际上是拉他进了一个大坑。雷军说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危机,思来想去,索性放手一搏,把全部商誉都押在这最后一次创业里,赌上的是未来的期待。
2024年,小米SU7上市,市场反应堪称火爆。雷军虽然不是最早造车的,但他手里的流量和口碑,外加玩手机时期打下的敏锐嗅觉,直接让小米SU7一上市就陷入“抢车热”。不少人一边买手机,一边瞄准了小米的新车。这种跨界带来的连锁效应,少有企业能复制。即便产能有限,小米SU7每周销量还能稳定保持在四千辆左右,这不光是粉丝捧场,也是雷军团队“实打实”把汽车做成了小米新的命脉项目。
话说回来,造车圈里难兄难弟不少。小鹏汽车这几年的日子其实不好过,一度被网友调侃是“四线候选”,甚至有点像进了“重症监护室”。但何小鹏没慌,毕竟“雷氏赢学”学得有模有样。小鹏M03上市后,逐渐“翻身”,销量指标向好,企业声势又重新拉了起来,算是从濒危状态挤回了牌桌。
有人说造车是“铁打的赔钱阵,流水的大佬”;连何小鹏自己都没少给雷军打过“预防针”。现实是,新势力造车并不是只拼情怀。你得会做产品,会搞用户运营,还得能扛住智能化转型的阵痛。雷军在手机领域积累的经验,其实和造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关键,人家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力,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得到。他知道市场真正需要什么,能把小米生态做深做透,用户买账,数据说话。
小米造车的这几年,媒体、网友、行业内都有人打听,说雷军到底图什么?有人说他只是追风口,也有人调侃他赌了一把。其实,雷军自己早说过,造车是小米最后一次创业,他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可能再杀出一条新路。小米的体量摆在那儿,雷军要做事,身家、团队、资源全得掏出来。压力大吗?肯定大,但他还真干出了新花样。
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那期节目里,何小鹏那句“坑兄弟就让他造车”虽然是玩笑,但背后的心酸如果不是自己扛过,想象不到。造车不像外界看的那样拉风,实则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一步都得绷紧神经,拼的是战略、踏实和胆子。何小鹏、李斌、雷军这些人在台前风风光光,私底下谁不是顶着压力,咬牙死扛。
再说小鹏汽车。经历了前些年的阵痛和市场不确定,企业内部也动过不少手术。小鹏M03后,公司开始重视用户体验、智能化搭建、产品换代等问题,终于迎来了销量的回暖。业内评价说,小鹏“学雷军”其实不是噱头,是真的把用户逻辑和产品迭代搞明白,把企业带出了低谷。
雷军这边,做手机已是辉煌,多次创业也早就打磨了团队极强的执行力。造车这种“超级工程”,小米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战略定力加上雷军个人魅力,让小米汽车能快速积累人气,把产品、体验和朋友圈高度绑定。一些好友只要提到买车,总会先问问小米SU7,“雷军出的,值得信赖”。这就是名人效应,也是小米生态的加分项。
整个新势力造车圈,被称为“神仙打架”。比拼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谁能玩转粉丝经济,谁懂得洞察用户心理。在这股洪流之下,雷军、小鹏、理想、蔚来各自有各自的故事。何小鹏能在节目里自嘲,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是谁家独有的烦恼,是整个行业的难。
别看市场上“小米SU7热卖”“小鹏翻身”,造车人真没几个能睡安稳觉。要赶技术换代,资金压力一点不能松;市场风向又变得太快,消费者需求升级一刻不停。小米造车背后的战略升级和资源调配,许多信息外界难以窥见。雷军亲自带队,头发可能掉了不少,但是干劲没减少。对行业来说,每一款新车型的问世,都是一场“生死博弈”。
至于外界怎么评价雷军造车,正反声音都有。有人夸他跨界成功,有人说他压力大到可能要“轩辕直下”。但事实证明,带领小米汽车一步步走到现在,证明了小米团队具备极强的“落地能力”。至于造车圈的下半场,谁能出头,得看产品、技术和耐力。毕竟在中国市场,谁能把用户需求摸得最透,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为了做汽车,小米上下“总动员”。无数研发人员没日没夜调试系统,生产线也是加班加点奔着月产量目标冲刺。雷军自己不止一次说,造车是把全副身家都押上了,谁也不敢掉以轻心。经历市场检验后,眼下小米SU7交付和售后逐渐稳定,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地调优方案,把“智能汽车”这一命题写得比同行更完整。
小鹏这边,自从经历了迷茫之后,也在渐渐“回血”。智能座舱系统升级、服务体验改善,让不少老用户选择回归。更重要的是,小鹏开始明白如何把品牌形象和产品力做扎实。曾经被调侃“活不过三年”,现在看已是过去式。只要产品迭代跟得上、服务跟得上,市场还是有希望的。
说到底,造车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雷军带着小米“跳火坑”,何小鹏笑着送上“友情提醒”,其实是行业真实写照。每个造车人都在摸索,谁的步子能迈得更远,谁的策略最有前瞻性。小米汽车和小鹏汽车的故事,也成了新能源汽车赛道里最能打动用户的段子。
时间往前走,造车的队伍只会越来越长。明星大佬们都在赌能不能改写市场格局,卷出口碑、卷技术、卷体验。雷军敢赌最后一次创业,何小鹏敢开玩笑自己被坑,背后都是一场有血、有汗、有泪的“创业长跑”。行业里谁都想杀出重围,赢得属于自己的掌声和机会。
大家都看到了小米SU7的销量,也记得小鹏M03的起死回生。但往后想,谁能把造车路走厚走宽,也许还得再多比几年。无论是被坑还是主动跳坑,造车这门生意,永远不缺勇气,更不缺故事。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就留给市场慢慢去揭晓吧。
这是跨界的勇气,也是现实的挑战。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