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领跑,“蔚小理”们还有几家能上岸?
新能源汽车江湖,热闹得像一场比谁更会熬夜的K歌赛,大家都憋着一口气:谁能最后留在台上?年初,同济大学某教授一锤定音——年产不到200万辆的车企,独立存活概率近乎于零。这话一出,汽车圈炸了锅:那是不是除了比亚迪,大家都得奔着并购去?朱教授显然没指望新势力们扎堆回归燃油,这两百万辆,活脱脱一条比马拉松还难跑的生死线。
何小鹏倒不慌,干企业哪能只靠逻辑。他说:“创业的乐趣,就是不断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多数车主没他心大,谁都怕哪天自己变成维权小分队。新势力自己倒是拿命认账,理想、小鹏陆续定出动辄百万目标,谁都心知肚明:年销百万,不过是门票,别想安稳喝茶。
眼下风头最劲的,不是谁的理想,不是谁的蔚来,而是零跑。去年交付接近30万辆,今年目标直接翻倍,七月月销已破五万。别人还在玩命扩产,零跑小步快跑,定价直击别家软肋。不是最低价,却能盈利,Q1毛利率飙到14.9%,年度盈利指日可待。零跑的秘诀很简单:平台化和极致自研。平台通用率高,几乎把组件都改造成乐高积木,能通用就绝不用新的。自研率也敢和比亚迪叫板,从电芯到座椅,一手包办。可坦白说,通用化与垂直整合,现在已是行业标配,零跑也没法凭这走到独一档,关键还得看能不能把市场吃得准。
理想曾因独辟蹊径的增程路线风光无限,但这两年增程市场红海化,高线城市用户挖得干干净净,剩下的,大都是“买得到更实惠就行”。产品线向下打,理想直接从29万杀到24万。小鹏更有耐心,把M03价格一撸到底,硬杀进比亚迪地盘。谁说理想、小鹏不玩性价比?
零跑懂市场,就像老中医给全家把脉:有病没病,先让你觉得价格实在。高配车价格跳水,把主力阵地稳稳扎在10万到20万区间。可便宜归便宜,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投诉量蹭蹭上涨,核心零部件大多用二三线品牌,动力电池、智驾系统全靠供应链“友情赞助”,D系列价格一旦往上蹿,能否撑得住是大问号。团队说“不冒进”,智能化能省就省。零跑踏实,不赌大风口,但别家也在发力,价格区间能守多久?谁都说高端难,零跑想冲的那一步,就是隔着大门硬要钻进高端宴席。
蔚来,曾经的高端人设,如今摇身一变,也放下了骄傲。主品牌变身艰难自救,乐道、萤火虫整合入怀,成本为王,ROI成第一准则。以前蔚来就像开酒吧,不管人来不来,服务全套安排,现在得步步为营,“每一分钱要听回响”。L90上市,性价比显著,同价车型直接降十万,爆单速度创纪录。可价格战的后遗症也逐渐浮现:老客户觉得自己被割了韭菜,新产品若过于通用,主品牌档次感就容易崩溃。高端形象和低价并行,用户心里难免打鼓。“十年高端,一朝自废”,蔚来要扛住这顿口水仗,还得看半年之后。
说到理想,可谓一半明艳,一半阴影。年初被零跑反超,高端赛道纯电之战却面临大考。理想最大优势在于高均价与现金流,压力则来自增程红海与对手围剿。i8上市,本想智驾空间两手抓,可“乘龙卡车事件”又让理想陷入口水战。黑公关四起,李想无奈发视频回应,坚持不打“黑化”战术,靠产品说话。但市场已经变了,拼配置、秀技术、比价格,全都不是独家生意。三排SUV也沦为传统“油腻家庭”的兵家必争之地,价格、空间、用车成本才是一家之主。“高配置?”人人都能标配,“价格带?”支票本谁还没见过?高端纯电溢价变成了个伪命题,这一局谁也
行业全线降本增效、周期压缩到极致,“拿来主义”成主旋律。车企竞争归根到底是供应链的效率比拼,规模即王道。谁能站到最后?答案挂在空气里。不久前,小米仗着用户基础和极致营销强势逆袭,其他新势力还在琢磨怎么赶超。也许每家独有路数,能否吸引核心用户,撑起来的才是一线生机。
新能源争霸下半场已然开启。品牌如何守住护城河?降本、提效、服务、核心竞争力,每一项都必须成体系。等硝烟散去,谁是冠军?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