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的周安健博士,最近可谓“一夜爆红”,拿下了汽车界堪称“诺贝尔奖”的科学技术成就奖。
说实话,这事儿听着挺高大上,但背后藏着多少烧脑又艰难的故事,你可能想象不到。
别急,我给你慢慢道来。
先从那个颁奖现场说起——重庆。
这座城市热辣得跟新能源市场似的,竞争激烈到让人喘不过气。
颁奖那天,掌声一浪接一浪,可光有掌声可不够撑场面,这荣耀里的血泪史才是真正精彩纷呈。
比如,那条叫做“多维度全周期电池热失控主动安全防护技术”的长名字,其实就是帮车子彻底远离火灾和爆炸隐患的一套硬核解决方案。
据官方数据透露,深蓝旗下60万台车辆中,没有一起因电池问题引发火灾事故!
这数字放在如今频繁曝出自燃新闻的大环境里,简直像中了彩票一样稀罕。
讲真,有时候我觉得这些技术名词比东北冬天还冷,不过细究起来,每个字都不是摆设。
你知道北方冬天开纯电动车是什么体验吗?
冰点以下,那续航掉得比温度还快,不少人早晨挤地铁前,还得琢磨半天车能不能启动。
而深蓝家伙们搞出的“基于电驱脉冲激励及变幅频特性的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就是专门针对这种死活冻不开的问题设计的。
有趣的是,他们居然能做到-30℃环境下快速升温4℃每分钟,这速度快到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偷偷装了微波炉在发动机舱里。
更神奇的是,他们不仅盯着当下,更把目光投向未来,比如硫化物固态电池研发。
这玩意儿听起来科幻感满满,说白了是未来能源存储的大杀器。
一边自己埋头苦干,一边又豪气十足地宣布开放112项动力电池安全关键专利,还有50项微合高频脉冲加热相关专利共享业界。
我忍不住想问:这操作,是慈善还是精明算计?
答案当然是两者兼备。
他们懂合作的重要性,也清楚只有大家一起撸起袖子才能真正打赢全球供应链紧张、标准升级的持久战。
顺便吐槽一句,现在网络上的喷子不少,看国产品牌稍微露个锋芒,就有人跳出来唱衰:“噱头”、“概念股”,啥没见过啊。
但真要论硬实力,就看谁家的科研团队顶用。
在这里不得不夸夸周博士带领的年轻队伍——4400多件专利申请、100多篇顶尖论文,不靠嘴炮,只靠实际成果拉票。
他们不像传说中的学霸孤僻,而是既会理论也会落地,把复杂工艺转化为老百姓买得起、敢用的新科技产品。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别人吹牛逼的时候,他们已经默默解决了一大堆行业顽疾。
回头聊聊中国新能源汽车到底咋样的问题。
不少声音质疑国内品牌只是沾政策东风混日子,但看到周安健拿这个国家级重磅科技大奖,我心里其实松了口气:至少有人是真刀真枪干活,而且还有胆量亮剑。
从资本狂欢跑马圈地,到自主创新破局,中国新能源路走得并非坦途,却也越走越扎实。
当年长安集团喊“中国智造”口号时,多数人还以为空喊;而现在深蓝扛旗突围,让咱国产车终于有了点料想炫耀一下。
不过别忘了,高质量和安全可靠永远是消费者掏钱最看重的一环,不是谁拍几张美图就能糊弄过去的。
换个角度来看,我倒觉得这种开放精神值得点赞。
类似李彦宏强调互联网开源理念,在新能源领域同样适用。
如果各家厂商只顾抱团闭门造车,很容易陷入内耗甚至资源浪费。
所以今天看到深蓝这么玩,我觉得这是对传统企业保守思维一次漂亮反击,也是整个产业链协同进步的小小信号弹。
当然啦,大佬慷慨分享核心专利背后,也藏着布局生态圈、抢占制高点的小算盘,无怪乎业内人士私底下竖大拇指,都说这是聪明人的玩法。
咱再瞄准现实生活层面讲,人们对国产新能源依旧充满矛盾情绪。
一方面担忧安全隐患不断冒泡,另一方面又被价格诱惑吸引,好像买辆新款车型是一场赌局。
我认识几个南方朋友,说他们开纯电冬天下坡刹车顿顿蹦跶,小毛病连连,还没捂暖手呢就开始焦虑续航卡壳。
不过东北那边情况更加惨烈,据说去年零下22度低温试驾,一位老司机差点冻哭,“我的脚都麻木了,更别提放心踩油门”。
看来动力系统寒区适应能力绝对不是花架子,它关乎生存技能和用户体验命根子的事情!
所以,你怎么看待这拨国产黑马逆袭?
是在夹缝中找机会成为搅局者?
还是仍需时间熬炼积累更多真本事?
面对国际巨头环伺与供应链摇摆,我们该怎么保持韧劲,又如何避免浮躁炒作带来的虚假繁荣?
最后留下一个脑洞给大家:如果某一天,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都是由这样敢拼敢闯、有担当且愿意共享知识产权的人推动,会不会真的迎来没有续航焦虑、不怕严寒酷暑、电池零事故率的新纪元呢?
或者,这是梦想太美好,我们终究只能继续在现实泥潭摸爬滚打?
欢迎留言吐槽或者抛砖引玉,说说你的独特见解呗!
毕竟,比起那些天天刷屏却啥也没干的人来说,有人在幕后耕耘,总归让人安心些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