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又炸开了锅。
广汽集团和华为一拍即合,弄了个全新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启境汽车。
说实话,这事我第一眼看到,觉得挺有戏。
你看现在国内车市,新能源车一边倒,谁不拼命往这块冲?
但广汽这些年日子有点难过,业绩下滑,新能源这块也没太打出气势。
这回跟华为这么深度捆绑,广汽明显是下了重注,想借着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来个大翻盘。
先聊聊广汽为啥急了。
以前广汽靠合资车——特别是广丰、广本,算是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2025年1—9月销量,广汽集团只卖了118.37万辆,比去年同期少了11.34%。
这还不算啥,今年上半年,广汽直接亏了25亿多,这是历史头一遭。
你看看周围的比亚迪、吉利这些,新能源车卖得飞起,广汽反倒掉队了,看着别人大丰收,自己却亏钱,这滋味你说能好受吗?
其实,广汽也不是一点动作没有。
广汽埃安这牌子,刚出来那会儿,真有点黑马劲头。
2023年卖了48万辆,紧跟在比亚迪和特斯拉后头,风头一时无两。
销量年年涨,甚至超过了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
但问题来了,市场变了,埃安之前靠低价、网约车市场起量,结果贴了个“网约车”标签,影响了品牌形象。
更要命的是,插混、增程这些细分市场爆发时,广汽埃安反应慢了,没跟上节奏,结果今年销量直接掉到月均2.5万辆,同比下滑超过20%,这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翻身,广汽也做了不少尝试。
比如把B端市场单独拎出来,搞专门渠道,想“去网约车化”,又推了个叫昊铂的高端品牌。
可惜啊,昊铂去年才卖了八千多辆,今年到现在才一万七,还离着年目标差得远。
新品牌没带来新气象,内部转型也不见突破,广汽这才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合作上。
这下,广汽出大招了,拉着华为一起搞汽车。
你别小看这合作,华为不是一般的供应商。
听说华为直接派了几百人进驻广汽,一起研发、一起办公,这不是“卖模块”那么简单,而是深度绑定,从产品定义、研发、用户体验全线参与。
还把自己的IPD和IPMS流程也搬过来了,希望把华为做手机那套“集成开发”和“集成营销”打法,移植到汽车上。
广汽想借着华为这股技术劲儿,冲一把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
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广汽和华为这次是真打算“再造一个新广汽”。
为什么要这么拼?
说白了就是两个字:突围。
广汽传统燃油车市场已经走下坡路,新能源这块又没跟上步伐,再不搞出点新花样,就真被市场淘汰了。
华为这边呢,手机红利期已过,智能汽车成为新的增长点,他们也需要一个能打的合作对象,把自家技术和生态用在汽车上。
两家巨头,需求对上了,合作就水到渠成。
不过,想要打翻身仗,难度真不是一般大。
启境这个品牌,完全是从零起步。
高端车市场用户买车,不光看技术,更看品牌、看故事。
广汽的老用户对高端智能化也许没啥感情,华为的粉丝又不是都能掏三十多万买车。
想要把启境做成一个大家认可的高端品牌,得持续投入、讲故事、做营销,花的钱、花的精力都是不计其数。
再说,广汽和华为虽说深度合作,可两家企业文化差别太大了。
一个是传统车企,一个是科技公司,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决策流程都不一样。
合署办公是个好想法,可真落地了,怎么解决理念冲突、流程磨合、效率问题?
几百号人天天一起开会,谁说了算,怎么拍板,怎么防止内耗?
这些都是现实的管理挑战。
要是这块没处理好,时间拖长了,品牌节奏跟不上,市场机会就真被别人抢走了。
市场环境也不容乐观。
现在30万级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简直就是红海。
特斯拉、蔚来、理想这些已经站住脚了,小米也带着科技粉丝入场。
大家都在拼智能化、拼体验、拼价格。
启境作为新面孔,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怎么抢到用户?
你说技术上有华为支持,没错,华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确实厉害,但消费者买车最终还是要看综合体验、服务、可靠性、品牌信任这些。
只靠技术远远不够。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广汽之前“网约车”形象太浓,想要转型高端智能化,用户认知很难一夜之间扭转。
昊铂的例子摆在那儿,推新品牌很难一下子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高价。
启境要花多长时间讲好自己的故事,怎么让用户愿意为“新广汽+新华为”买单,真是一场硬仗。
当然,困难归困难,广汽这次也是真赌上了家底。
你看,启境项目是广汽内部最高优先级,所有资源都往这儿砸。
加上华为技术团队深度扎根,产品从定义到落地,每一步都按着最先进流程来走。
只要两边能协同好、少一点内耗,华为的乾崑智能解决方案和广汽的制造、渠道资源结合,确实能打造出差异化竞争力。
现在用户对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需求越来越高,只要产品体验真能跑在前面,启境还是有机会在高端市场杀出一条路的。
说到底,启境能不能成为广汽的“逆袭变量”,完全要看两点:一是品牌打造能否快速突破,让用户重新认识广汽,认可启境的新定位;二是广汽和华为深度合作,能不能实现1+1>2,真正把技术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如果启境只是“广汽造车,华为供技术”,那还只是简单合作,没什么壁垒。
要是能做到产品定义、研发、销售、服务全链路打通,做到像手机行业那样的“生态闭环”,那就有可能改写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再有,广汽如果这次能借力华为做成了,其实也能给整个中国传统车企一个样板。
很多传统车企都遇到和广汽一样的问题——新能源转型慢,品牌老化,跟不上新势力的节奏。
广汽能跟华为这种科技巨头深度耦合,推动IPD/IPMS流程落地,说明只要肯下决心,借好外力,传统车企也能实现自我革新,跟新势力掰掰手腕。
不过话说回来,所有这些都得看落地。
现在启境产品还没上市,据说最快2026年中上市,这中间还有近两年。
技术可以提前准备,团队也能磨合,但市场变化太快,谁能保证到时不会有新的玩家杀入?
新能源车行业就像战场,哪怕慢一步,机会就没了。
广汽和华为必须尽快把启境品牌推出来,抓住市场窗口期,否则等机会没了,再好的技术、再大的投入也难有回报。
总的来说,启境是广汽集团背水一战的关键筹码,也是华为汽车业务版图上的重头戏。
两家巨头联手,既有资源、资金,也有技术和创新能力。
只要协作顺畅,品牌打造速度够快,用户体验做得够好,启境有可能成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新黑马。
反之,如果中途内耗、品牌故事没讲好,市场机会又被别人抢跑,那广汽的这场翻身仗就难了。
所以,启境这个项目值得持续关注。
广汽和华为能不能真正打破传统车企“慢、笨、老”的形象,成就一个技术领先、品牌有力的新高端品牌?
这些年中国汽车市场变革太快,传统强者随时可能被新势力赶超,只有不断创新、拥抱变化、深度融合,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广汽押注启境,等于押注未来,也押注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的下一个时代。
最后说一句,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市场很大,但红利期正在过去,接下来拼的就是“谁最懂用户,谁最懂智能,谁能讲好故事”。
广汽和华为这次联手,如果能把技术优势+品牌故事+用户体验三板斧打透,启境就有机会成为中国高端智能汽车的新标杆。
反之,若只是表面合作、缺乏深度融合,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现在只能说,压力大,机会也大,广汽到底能不能逆袭,就看接下来怎么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