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利润骤降,是战略失策?深度解析“增收不增利”背后隐患

长城汽车再度登上“亏损榜”,也从侧面为大家复习了一波“增收不增利”的经典经济学难题。三季度报一出,营业收入612.47亿元,看似波澜壮阔,归母净利润却仅有22.98亿元,同比下跌了31.23%的数据,让人再一次感受到商界的不确定性。不过,这样的绩效按理说不算“车祸现场”,但眼界宽一点,结合前三季度的表现看,稳不住利润的这个事实,就甩出了一个扎心的提示——赚钱难,比花钱更难。

长城汽车利润骤降,是战略失策?深度解析“增收不增利”背后隐患-有驾

长城汽车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再强调利润至上的车企,也得面对利润至下的现状。”今年一季度盈利跌27%,二季度虽有回暖,但三季度又掉下来了。这种弹性起伏的利润曲线,让人大跌眼镜,而问题的矛头却直指两个字成本。

谈到成本,不得不提长城的直营体系调整计划。长城汽车以“战略性投入”为由,把钱砸进了直营门店的建设,扬言“先舍再得”。看起来像是一位励志的商界大佬,要做咬牙坚持的长远打算。然而,直营门店的高昂成本正在“帮倒忙”。三季度仅销售费用就飙升至79.48亿元——这数字,别说直营门店,多开两家肯德基可能也绰绰有余。而长城直营门店这100多家,选址还偏爱北上等核心城市。好,是多了一分逼格,但也“多了一分烧钱的气势”。边铺门店边烧钱,感觉像是咬牙买了健身卡,却迟迟没踏进健身房。

长城汽车利润骤降,是战略失策?深度解析“增收不增利”背后隐患-有驾

直营模式的另一个代价便是销量和成本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数据显示,魏牌新能源还没爬到月销万台的台阶,坦克品牌的销量也卡在年初几万台的天花板动弹不得。买坦克是不是得投石问路?消费者的刚需场景显然没法与“硬派越野”水乳交融,最终一部分销路还是靠“情怀拉拢”来硬凑。讲真,这玩意不如效仿哈弗“大狗”,结合中国车主的日常习惯,用“适用于城市”、“在近郊靠谱”等场景击中消费者的心窝。毕竟情怀车顶得了天花板,但消费者的钱包顶不了太久。

你以为长城汽车只是在硬派越野市场陷入困境?它在新能源领域也跟不上节奏。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这块大蛋糕,长城却慢吞吞地只咬了一口,眼下的渗透率还停留在30%左右。好消息是,长城也开始像个“追风少年”,推出了欧拉5这样的纯电SUV,但从营销、定位到价格策略,这么重要的一锅饭,千万别用学徒的调料刷存在感。否则消费者吐槽起来,那真的是都不带停口的。

长城汽车利润骤降,是战略失策?深度解析“增收不增利”背后隐患-有驾

事实上,魏建军在那场央视《对话》节目里,说的一句总结特别幽默市场内卷下,利润、销量、市占率三者全部都想要,小心“贪多吸不来”!不得不承认,曾经长城汽车那句豪气干云的“如果我挣不到钱,别人更没得赚!”确实留下过深刻印象,但现在数据都跌到眼皮底下了,这种王者宣言恐怕是招架不了时间的五指山。

最后问题来了,长城汽车为何守不住利润至上的神坛?是战略吗?是成本吗?是消费者口味吗?抑或是整个卷到极致的行业?这就好比一锅浓汤,谁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个食材味道浓得压不住。也许长城汽车下一步的最大功课,是学会与消费者、市场、人均智商“和解”,才有可能穿越这场“利润滑坡”的迷雾。长城的车今天“越嚷越亏”,明天还能不能开进消费者的心里呢?

长城汽车利润骤降,是战略失策?深度解析“增收不增利”背后隐患-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